小财主招上门女婿渝爱二顺渝可

第2224章 东缉事厂兴风作浪,欧阳家闹家丑

在赵宣宣和巧宝的协助下,大同府的名医经常搞多人会诊的新看病方式,共同攻克很多疑难杂症。

 

如今,“大同府有神医”这种好名声已经传到外地。

 

有人问:“大同府的神医比京城太医更厉害吗?”

 

凑热闹的人立马唾沫横飞地吹嘘:“京城的太医只给达官贵人治病,咱们算老几?排队都排不上号!大同府如今的神医比太医更多,而且还给穷人治病。”

 

另一个人正在吃花生米,突然脸上被对面那个大嘴巴喷了一些唾沫星子,他抬起手,抹一下脸,笑道:“幸好大同府距离咱们这里不太远,想去就可以去。”

 

又有一个人叹气,遗憾地说:“如果咱们这里也有神医,我两个姐姐就不至于难产时丢命,哎!”

 

其他人也纷纷叹气,都不禁勾起一些不好的回忆。

 

突然,有个人义愤填膺,唾骂本地庸医。

 

“药卖得贵,病又治不好,我娘就是庸医害死的!呸!”

 

他骂完之后,还往地上吐一口唾沫。

 

大同府神医的好名声越传越广,许多外地人慕名前去求医问药,特别是那些贪生怕死的富人。

 

富人去看病,出手阔绰,不仅治病的大夫因此赚钱,就连开客栈的、开酒楼饭馆的、街边摆摊的人也纷纷受益。

 

来花钱的富人越多,大同府就越欣欣向荣。这是继种田种地、养牲畜、经商、开作坊之后,大同府的又一个重要赚钱途径。

 

赚钱的途径越多,百姓就越富裕。同时,闲人、懒人变少,只要男女老少想赚钱,就不愁找不到活干,也不愁没工钱。

 

同时,官府还能多收商税,官民皆乐。

 

吃午饭之前,唐风年对赵宣宣说:“有个外地县令写信给我,托我挑几个神医,送去他那里,帮他儿子治病。”

 

“我暂时还没答复他。”

 

赵宣宣问:“他儿子几岁?术业有专攻,有些大夫擅长治大人,却不擅长治小孩。”

 

巧宝插话:“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神医。”

 

唐母坐旁边玩筷子,东张西望,等着上菜,感觉肚子饿。

 

唐风年微笑道:“信上写六岁。”

 

赵宣宣说:“信上写症状没?你等会儿把信给我,我和巧宝拿信去找熟悉的大夫打听打听。”

 

唐风年爽快赞同。

 

这时,女帮工端一碗汤上桌,唐母眼巴巴地盯着看。

 

巧宝帮她盛半碗汤,叮嘱:“祖母,这汤太烫,等会儿再喝。”

 

唐母伸手摸汤碗,被烫一下,又连忙缩手。

 

猫猫在桌子底下竖着长尾巴,仰着小胖脸,眼睛炯炯有神,喵喵叫,也饿了。

 

女帮工又端凉拌菜上桌,看起来又香又辣。

 

一家人几乎同时把筷子伸向凉拌菜。

 

下午,赵宣宣和巧宝放弃午睡,担心信中那个六岁孩童的病情被耽误,所以立马带信去医馆,问问哪个大夫有信心治好这个孩子……

 

听说要赶路三天去外地给某个县令的儿子治病,好几个大夫摇手拒绝,敬谢不敏:“就算他给我金山银山,我也不去。”

 

“他是当官的,谁晓得他是什么脾气?万一他儿子的病恶化,他肯定迁怒于我们,说不定效仿曹操杀华佗。”

 

“反正我不是什么神医,我不敢打包票,让别人去赚这个钱吧。”

 

赵宣宣和巧宝没有强人所难,又去问另一个大夫。

 

最终,有三个大夫愿意接受这个邀请,当晚收拾行囊,第二天一早就乘坐官府的马车出发,由官差护送去外地。

 

唐风年还特意交给他们一封亲笔信,叮嘱:“如果不小心得罪了韩县令,不要争吵,把我的信亮出来即可,在关键时候或许能保命。”

 

那三个大夫把这封信当宝贝,妥善地贴身保管,因此安心出发。

 

赵宣宣、巧宝和唐风年并肩站立,目送他们远去。

 

巧宝如今长得比赵宣宣更高,仅仅比唐风年矮半个头。

 

乖宝在长相上像赵宣宣,而巧宝从小就像唐风年,不过性格却不像。

 

巧宝和赵宣宣手牵手,转身回官府后院,唐风年则是去前院忙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