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新朝制度(第2页)

杨正山对武部制定了严苛的规章制度,无论是宗门还是先天武者,都要严格遵守武部的规章制度。

以前大荣对先天武者没有太多的约束力,杨正山觉得这一点应该做出改变。

朝堂可以给与先天武者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但是先天武者必须要为朝堂效力。

将杨家的修为俸禄搬到新朝来肯定是不合适,但是新朝还是可以给先天武者制定相应的修为俸禄。

而既然拿了朝堂的修为俸禄,那先天武者就必须为朝堂效力。

除了商部和武部之外,杨正山还对卫所制度做出了修改,取消军户制度,推行募兵制。

募兵制,也可以称之为志愿兵制度,即让百姓自愿投军。

这种志愿兵制度想要实行,就必须提高将士们的待遇,不然普通百姓肯定是不愿意投军的。

简单来说,就是以利诱的方式让百姓主动参军。

首先要提高将士们的待遇,其次要提高将土们抚恤待遇,然后再提高将士们退伍后的安置待遇。

杨正山斟酌了许久,最终选择将募兵制和更员制度挂钩,即将土们退伍之后,可以优先安排进入各地衙门担任更员,衙役等。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提高更员和衙役待遇。

更员和衙役都不是官,而杨正山给他们赋予了官的属性,给他们设定了普升路线。以前大荣的吏员就只能做吏员,顶多就是从县衙升到州衙,或升到府衙,但杨正山却给他们制定了一条普升制度。

更员干到一定年限,也可升任为品官,衙役的能力和实力足够,也可普升入尚武司。

总之就是让更员和衙役变成真正的公务员,拥有足够广阔的普升前途。

当然,与科举考出来的进士官相比,这种从吏员升迁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有所不如。

杨正山只是制定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具体如何实施,到时候可以交给内阁和各部衙门来填补。

卫所制改为募兵制,就意味着朝堂财政消耗会加大,而更员和衙役变成公务员,也意味着朝堂需要给他们发工资,同样会加大朝堂的财政压力。

为了保证朝堂的收支平衡,杨正山决定提高商税,摊丁入亩,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以前大荣的商税很低,二十税一,杨正山觉得十税一更合适。

至于摊丁入亩,其实就是配合分田制度进行的,将丁口税归入田地税之中。

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给贫穷百姓卸下了沉重的锁,同时还能减少官更捞钱的机会。

由于徵税的对象是土地,官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让普通百姓可以从事其他的行业,进一步增加的经济的活跃。

而杨正山想要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安的商业。

不过他想要发行的纸币不是为了代替金属货币,而是为了方便商业。

说是纸币其实不合适,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银票。

即官办钱庄,官办银票。

与杨正山之前在重山镇发行的债票其实没有什麽区别,只是没有利息而已,

当然也不会收取手续费。

按照杨正山的想法,官办银票的最小额度是五十两,这就意味着普通百姓是用不到官办银票的。

一连数日,杨正山一直待在家中将他对朝堂的一些设想整理出来,他的这些设想都是根据前世的制度编制的,当然,也要考虑到这个世界的实情。

他已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四十年了,还在朝堂上做过官,对这里的一切都十分了解,所以他编制的这些制度和朝廷机构都是非常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