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禅修其三(第2页)

而“功德丛林”这一名称,乃是从果之视角来命名的。智慧、神通、四无量等皆为禅所带来的功德,众多功德汇聚一处,宛如丛林般繁茂,故而得名“功德丛林”。而定能催生这些功德,故从果之角度观之,定便被称作“功德丛林”。在阐释“禅”之前,慧远亦提及禅之其他数种称谓,如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脱等。他对这些名称之由来亦作了扼要之说明。总体而言,由此段话可窥得,禅主要乃一种思维修习之法门,借由此法,人可生智慧、具神通,获功德,最终达成解脱等诸般目标。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对禅进行解释时说道:“禅”这个词源于天竺,完整的说法是“禅那”。在中华地区,它被翻译为“思惟修”,也被称为“静虑”,这些都是“定慧”的通称。

在论述禅的种类时,宗密指出:“禅”有浅有深,其层次和境界各不相同。有一种禅,修行者带有异样的见解,喜欢高层次而厌恶低层次,这种禅属于外道禅;还有一种禅,修行者虽然正信因果,但也是带着欣厌之情去修行的,这种禅被称为凡夫禅;另外,那些领悟到我空偏真之理并据此修行的,属于小乘禅;而那些领悟到我法二空所显真理并依此修行的,则属于大乘禅。

最后,宗密提到了一种最为上乘的禅,他说:“如果能够顿悟自心,认识到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原本就没有烦恼,无漏智性也是本自具足的,那么此心就是佛,与佛毕竟没有差异。依据这种认识去修行的,就是最上乘禅,也被称为如来清净禅、一行三昧或者真如三昧。”

这是所有三昧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时时刻刻都去修习,自然而然就会逐渐获得成百上千种三昧。达摩祖师的门下弟子们,辗转相传的,正是这种禅法。在达摩祖师还没有到来之前,自古以来众多流派所理解的禅法,都只是前四种禅定和八种定境而已。许多高僧大德们通过修习这些禅法,都获得了一定的功效。”这段话不仅对禅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划分,还提出了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以及最上乘禅等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