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禅修其四(第2页)

 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就已经提到了瑜伽的一个重要内容——“静虑”(dhy⑥na,定)。比如在《歌者奥义书》(Ch⑥ndogya up.)中,就曾用“静虑”来形容和比喻天地山水等的静止不动状态。此外,书中还提到静虑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大于人的内心,但又小于人的意识。《鹧鸪氏奥义书》(taittirya up.)明确提到了“瑜伽” ;(yoga)一词。该奥义书中则把瑜伽与信仰、真实等相提并论。《迦塔奥义书》(kawha up.)中则把感觉器官的认知功能的不齐、意识的安宁等精神状态看作瑜伽。《慈氏奥义书》(maitr up.)则称瑜伽为:统一呼吸、心及感觉器官,漠视一切存在现象。《慈氏奥义书》还对瑜伽作了具体分类,认为瑜伽有六种,即: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三昧。

 不仅如此,众多奥义书中所提及的对最高实在梵的体悟,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实际上也能够被视作是一种隶属于瑜伽的禅定或冥想。奥义书中有关瑜伽修行的这些内容,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主要展现的是早于佛教诞生的婆罗门教在宗教修行领域的理论。这种修行方式犹如一汪平静的湖水,着重强调的是维持人的内心宁静,掌控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其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甚至能够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境界。这些理念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与佛教的禅或禅定的内涵相互契合,开启了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在那犹如浩渺星空般古老而神秘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关瑜伽的材料简直就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宝库。这部史诗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殿堂,不仅蕴含着关于精神修炼的深刻智慧,还详尽地描绘了瑜伽修行所带来的种种神奇力量。其中,静虑、执持、观慧和三昧等禅定阶段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一一提及,这些都是瑜伽修行者在精神世界中不断探索、深入的奇妙旅程。静虑就像是一泓宁静的湖水,通过专注和冥想,让内心的波澜渐渐平息,杂念如尘埃般悄然散去;执持则如同在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在静虑的基础上,持续激起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关注涟漪;观慧恰似在涟漪中绽放的花朵,在执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三昧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修行者在其中仿佛化身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本质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