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禅修其五(第2页)
若从佛教禅思想的形成角度审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非奥义书莫属。在现存的奥义书中,有一部分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在佛教诞生之前便已悄然存在。例如,前文提及的《歌者奥义书》和《鹧鸪氏奥义书》,其主要内容犹如古老的智慧宝藏,在佛教崭露头角之前便已成型,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500 年之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奥义书中有关静虑(定)或其他瑜伽修行方面的内容,极有可能如春风化雨般,对早期佛教禅思想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这些思想和实践恰似燎原之火,在印度文化中已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至于史诗的年代,犹如浩渺宇宙中的星辰,其早出部分和晚出部分的时间跨度之大,令人难以确切地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然而,即使是较早的部分,也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不能完全排除它们对早期佛教禅思想形成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毕竟,史诗在印度文化中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宗教和道德观念等,都犹如山间的清泉,可能对佛教禅思想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从佛教禅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晚出的奥义书、史诗以及《瑜伽经》犹如三驾马车,共同推动着佛教禅思想不断向前发展。从时间线来分析,佛教与晚出的奥义书、史诗在禅思想领域犹如水乳交融,难分彼此,很难确切地判定哪一方是源头,哪一方是支流。具体而言,《瑜伽经》的最初部分犹如一颗种子,在公元前 150 年左右逐渐生根发芽,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瑜伽经》则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公元 300 年至 500 年之间最终长成。由此可见,它与佛教在禅思想方面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毋庸置疑,《瑜伽经》卷四犹如一个知识的宝库,其中明显借鉴吸收了大量佛教的内容,熠熠生辉。与此同时,《瑜伽经》前三卷中关于三昧和瑜伽修习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内容,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也极有可能被佛教所吸收和借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宛如一座桥梁,使得佛教禅思想在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愈发熠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