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平阳赋东辰缘修

第1094章 治国如烹小鲜(第3页)

  再往里,就是后院耳房,只见屋里炊烟渺渺,看来是有人在做饭,或许是听到动静,院门响动,一位银发的老妪,穿着粗布衣裳,步履阑珊的走了出来,见到徐长文以后,激动的大喊一声,

  “儿啊,”

  几乎是老泪纵横,徐东此刻眼睛一红,双膝跪地,叩首道;

  “娘,儿子不孝啊,”

  从来京赶考,在入职江南,匆匆三个月已过,未曾和老母亲见上一面,实属不孝,可老人家怎会埋怨自家儿子,抱着徐成文,痛哭一阵,这才察觉不对,见到侯爷大恩人来此,就想着下跪道谢,

  却被眼疾手快的张瑾瑜拖住,

  “老夫人折煞在小子了,徐长文乃是本侯门生弟子,何来那么多礼数。”

  无奈,老妇人只得福身,感叹道;

  “若是没有侯爷提携,哪有长文今天,快,侯爷快请进屋,老婆子也没什么好招待的,但有刚刚做的槐花饼,还请侯爷品鉴一番,”

  眼见着老妇人热情款待,几人也不好推辞,张瑾瑜给宁边使了眼色,众人就随之入了正堂,

  主屋倒也宽敞,屋里也被打扫的井井有条,

  待徐长文下去,打了下手,把茶水和饼子,一并端了上来,随后,就有宁边带着人,就在主屋堂内,摆上一桌酒席,

  酒过三巡,

  沉默的气氛,也被张瑾瑜率先打破,

  “江南的事,算下来已经查的明白,其他的,可以说朝廷文武百官,人人心中都清楚,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想革除利弊,你还做不到,”

  不光做不到,而且是不能动其分毫,毕竟江南甄家,还有一位老太妃在宫里呢,最起码这老太妃活着的时候,甄家不能动,

  话虽然沉重,可在座的二人,心里何尝不明白,江南勋贵世家,以甄家为首,八公为辅,占尽了天下膏脂之地,在加上士绅豪强的支末细节,留给朝廷和百姓的,可就不多了。

  可是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两个人能撼动的,就说皇上,或许早就知晓,可惜啊,有心无力,毕竟太上皇一人,都不是皇上轻易能给压下去的,何况这些勋贵老亲,都是太上皇一手扶持的。

  张瑾瑜这才回想起来,怪不得每一次,这些人都站在太上皇的一侧,可谓是根深蒂固,打断骨头连着筋,若是以后行事,勋贵绝对是第一个要防着的。

  “侯爷说的是没错,但关内百姓疲敝,已经到了极限,若是朝廷真的变幻莫测,行了新政,那,又该如何。”

  所谓的新政,就是之前父皇早有准备的改革之事,依靠着文官,先从官员考核开始,而后,再实行新政,这些,他也听过不少,可现在那么久都没有消息,知道父皇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可京南民乱之后,是不是一个契机,

  “这,殿下,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所谓新政,那不是口头说说,不说其他的,就是朝廷考核这件事,几乎是用了八年之久,这才落实,衙门里的点卯那么小的事,至今在军中,有些地方还如同儿戏,所以,急不得,殿下可知宋朝那时候的变法吗。”

  若说变法谁最为高调,也只有宋朝那时候,王安石变法,先后不少人轰轰烈烈,可所谓变法,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几乎就变不下去,半途而废不说,一个个被罢免官职,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

  晋王脸色昏暗,这些事,他怎会不知,可每次问起夫子的时候,这些人只会支支吾吾,大谈圣人之道,简直是不可理喻;

  “侯爷说的,莫非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实行的新政,可惜时间太短,基本上没有改变,以至于后来,朝纲更是变动不安,让本就积弱难反的宋朝,坚持不住了,”

  “对,就是因为他太着急了,咱不说文官这些人如何,殿下,从这两个案子上看,若是没有文官为羽翼,这些人,包括那些勋贵,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大胆子,几乎是横行无忌,所以,新政一说,就是无稽之谈,”

  张瑾瑜品了一口茶水,摇摇头,现在大武朝廷也是一样,若是不动,照这样下去,还能撑着,若是真要实行新政,别说其他人,就是那些勋贵世家都会离心离德,说不定哪天,邪门歪道的教派,能冒出十几个,毕竟这天下,多数还是那些勋贵世家打下来的,加上士绅豪族,啧啧,无解啊,

  “那侯爷的意思是说,天下大弊,只能听之任之了,既然我等知晓,不管多大困难,也要割除弊病,只有这样,以小积累,或许,哪一天就能让圣人之道,传遍天下,”

  徐长文脸色激动,若是人人都能恪尽职守,天下,何愁大弊不除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