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科举和世家(一)(第2页)

也是在这个时候,张富突然想起来去年在荆州发生的小插曲,他才想明白了当时王商想举荐的这个堂弟,很可能就是王甫!

对于此,张富只能摇了摇头,感叹一声:“王商啊王商,以王甫的才能,根本不需要你画蛇添足,人家自己都能考中探花的。你这一整,可是将自己的心思全部暴露了出来,也给我提了个醒呀!”

可能这就是每个世家大族的真实想法吧,害怕自己的族人因为科举考试失误,而错失平步青云的机会。所以,他们不愿意让后辈去冒险参加科举,宁愿还是跟之前一样,由他们来举荐后辈出去做官!

在这个时代中,绝大多数的人才都出在世族之内,而且这些人才占据的比例可是非常之大的——毕竟在这个时代,只有世家才可以从小看得起书,学习得了知识,自然而然整个家族的成材率就很高。所以,有很多真正有才华、且有追求、有格局的世族后辈们,完全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名正言顺考取功名的。

第一次科举制的秦宓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众多考生中杀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果说秦宓那一次还有些张富的‘授意’,那么这一次的王甫可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本事上榜的!张富都不在成都,也不知道参加考试的名单,自然没办法‘再授意’;王甫他哥王商更是没资格插手科举的事情。

当然,范仲淹也是那种绝对不会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人。他给王甫的所有批注,都是很客观的,不吝赞美之词,彷佛和王商争执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一样。不得不说,范文正公的私德确实是值得称赞!

综上所述,王甫这一次凭借自己本事考取了功名,势必会在蜀国境内掀起一股浪潮——就是世族子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靠着父辈的荫蔽才有官做,开始踊跃的报名参加科举!

这样一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必将大幅度增长;然后世族子弟的成材率前面已经说过,自小就可以接受到教育的二世祖们,成材率肯定要远远高于普通平头老百姓的,也能更进一步为蜀国提高人才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