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两极分化(第2页)

当然,也有一些以平民、寒士发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混出来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清一色支持学宫、支持科举制!因为他们经历过,他们才更懂得若是没有科举制度,他们这些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困难!

前者的世家大族,上到朝廷三公之一的司徒庞曦、然后是以诸位九部尚书如王商、吴懿、董和、还有尚书仆射张松等人。他们算是这一批为首的领头羊!甚至王商还带着几位尚书在朝堂上弹劾张居正,说学宫一事劳民伤财,费时费力,有万害而无一利。

王商看似弹劾张居正,但是实际上也就是在弹劾太子张富了——全蜀国谁不知道学宫和科举是张富提出来,并且亲自安排人去办的?只是王商也不傻,碍于太子的地位和威望,不好直接弹劾,就先拿张居正开刀了!

支持学宫和科举制度的那批人,就比如范仲淹、寇准、张居正等人。自然也不会允许王商大放厥词,他们也不甘示弱,直接在朝堂上还以颜色。于是乎,双方各执一词,在朝堂上进行了辩论。最后,还是张鲁实在听不下去,直接退朝了。

看到这里基本上也很明了了,朝中高官,除了张富召唤出来的人才外,基本上有名有姓的大官都还提倡旧制。一些本土的聪明人或者不愿意掺和这趟浑水的人,比如丞相阎圃、尚书令法正就完全不表态,暂且看其他人争吧……

其实说实话,这里面几个尚书还不是特别难缠,毕竟他们都是身居高位,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斟酌许久,哪怕如王商这般弹劾,也是想了许多正当理由,准备充分之后,对张居正进行弹劾,而不敢直接反驳太子。

说白了,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再闹也都有分寸,他们不敢抛弃一切、不计任何后果的来进行反对这个政策。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前提——保住现在的位置,然后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官职越大,越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