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2章 皇帝驾到(第2页)

君主忙就更容易理解了,可不仅仅是民间会祭祀,国家的祭祀可是更加隆重且宏大!《左传》书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国家头等大事。

祭祀是每个政权、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完全避免不了的东西,不仅没办法避免,而且都深受重视——‘这可是代表着下一年整个国家是否会风调雨顺的大事啊!’

在古代,祭祀是“君权神授”的象征,统治者通过祭祀天、地、宗庙、社稷,表明自己受命于天(“天命”),如周代“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又如汉武帝封禅泰山以宣示正统等。

还有就是国家统治的仪式化,历代王朝建立后,必先制定礼制,确立祭祀体系。更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各朝各代祭祀的规格都是严格区分等级,如:《礼记》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体现宗法制度。

在我看来,历朝历代的祭祀不能单单看做是宗教行为,它更是政治合法性的根基、社会秩序的支柱、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塑造了中华文明“敬天法祖”的伦理观,并通过礼制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腊月二十三这天,在后世可能部分地区将这天叫做‘小年’,也可能部分地区将这天叫做‘祭灶’。反正在汉朝时期,这天大多数都称之为‘小岁’,是民间祭祀灶神、团聚宴饮的日子,地位仅次于除夕,也叫做‘大岁’。

这天早上,张富很早就起来了,他要代表着皇室,在洛阳进行祭祀大典——正常这种祭祀肯定是由皇帝张鲁总负责,来进行祭天拜地等等。但是张鲁现在在‘成都’嘛,他在那边祭祀,洛阳这边就只能交给张富来了。

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由皇帝祭祀一次就够了,太子在皇帝身边呢,就跟着一起,不在就可以不参与了,倒是这不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再来一次祭祀,这有点不合礼法!之前张富在外过年时候,也没有单独在祭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