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鼓浪屿的魂,舒婷的根(第2页)
“非食勿扰,谢绝参观!”
陈默对姜未晞问道:“这种场所是不是要进去消费才能参观?”
“肯定吖。”
她解释道:“主要还是人太多了,毕竟这是历史建筑改成的营业场所,要是个个都参观不消费,商家也开不下去。”
“要是消费价格不夸张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女生肯定乐意买单,风景好,适合拍照。
之所以提到中华路15号,是因为舒婷旧居13号并不好找,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房子并不像现在一般,15号旁边是11号。
两栋建筑中间有一条又长又深,还很窄的小巷子。
一直走到巷子尽头,才找到舒婷的老宅。
中华路13号。
这是一栋两层小楼,红色的外墙,镶着白色的窗框,看起来有些破败,院子里红砖地上长满青苔,花草也在胡乱生长。
不过最吸引陈默的,还是门楼。
上面刻着“陈家园”三个字,呈半圆形,排列很奇特,既不是从左往右念,也不是从右往左念。
三个字“陈”字在中间,“家”字在右边,最后的“园”字在左边。
他打量半天,实在看不懂。
“未晞,这应该念陈家园,还是陈家、陈园?”
“我也不知道哇!”姜未晞被整迷糊了。 她来过一次中华路13号,可她当时没多想,就以为是“陈家园”,难道还有陈默话语中后面的意思?
铁门上挂着一个小板子,上面写着:“私宅,谢绝参观!”
至于旁边的墙上,也挂有市政府的牌子。
“历史风貌建筑,编号:e6-05,中华路13号,建于1936年……”
之所以叫陈家园,是因为这是舒婷丈夫的祖居,舒婷在《真水无香》这本书中写道:
“所住的是丈夫的祖居,这座红楼多年来失修,外观堂皇优雅,镶嵌玻璃窗门呀雕花栏杆什么的,内部却渗漏灰泥脱落……”
现场一看,挺符合描述的,就是现在不看内部都能感受到破败了。
看来舒婷离开有些年头了。
在陈默感慨之际,耳旁传来姜未晞的吟诵声,悠悠而又悦耳。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但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舒婷所作的《致橡树》,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绝对的经典之作。
“这首写得确实好,”陈默苦笑一声:“感觉对舒婷的印象就这一首诗了,其他好像语文书没收录?”
“她也有很多诗作,基本都是在鼓浪屿时期……”
经过姜未晞的讲解,陈默今日才真正了解舒婷这个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改名为龚舒婷。
这个笔名由来也挺有意思,还跟《致橡树》有关。
《致橡树》的写作背景是1975年,一位给予舒婷很大帮助的诗人蔡其矫来到鼓浪屿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