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调色手札复堂堂
64. 第 64 章
马车稳稳停在槐叶巷,骆抒小心地把阿姑扶下车,小院如今又不一样了。院门被加固了,还重新加了一层锁,骆抒推门进去,院子里左边是石桌石凳,靠墙还栽种着一排山葱、蒜薹,并几朵小花;右边是她用过的染布家伙,放在晾布匹的挂架下,收拾地整整齐齐。
再往里走,她曾经空荡的卧房里已经放着一张打好的床,和橱柜、家具都安放好,只需要她隔一隔,就能分成两间房,也不挤。
阿姑四处打量着,这座院落虽然不比老家的宽敞明亮,也胜在温馨宜居,再看看卧房橱柜里放着不少好东西,看来骆抒过得还可以,她放下心来。
床才打好不久,还带着新鲜的桐油味道,骆抒扶阿姑躺下来,给她喂了水,阿姑躺了一路,此时精神得很,兴致勃勃地想聊天。
阿抒说得对,她一见小院就喜欢上了。这处巷子青瓦灰墙,两侧都种了不少树木,不远处就是蔡河,安宁静谧,很不错。
可是她又伤了喉头,只好连比带划地问骆抒问题。骆抒失笑,阿姑还是跟从前一样,闲不得,不过她倒是挺高兴。她以前生怕牢狱之灾会摧毁阿姑的心志,让她羞于见人。可再见阿姑,她还是如此。
恐怕过些时日,又能和在陈留时一样,是个风风火火的掌柜娘子了。
阿姑比划着,问骆抒的生计,骆抒细细说与阿姑听,“我刚来汴京时,因为辩色的本事还行,审刑院的大人便用一月十贯聘我帮忙,这处院子也是大人帮我寻的。”
阿姑吃了一惊,继而又心疼地看着她,又问她这处院子赁下来花销多少。
骆抒比了个一,“一贯。”
阿姑点点头,这还算公道。骆抒说起汴京城的规矩,“阿姑不知道吧,在汴京赁房还需交地基钱、巡防污水费、点灯费呢,不过也不多,每月花个几十文。”
阿姑“咦”了一声,但细想,也觉得合理。花上几十文,就有人专门清污,也很划算了。
不过,她指了指她和骆抒身上的衣裳,骆抒明白阿姑说的是布庄。阿姑用力咽了咽口水,说道,“那是……咱家……的基业。”
阿姑善织善绣,她不想放弃。
骆抒握住她的手,“我晓得的,我如今同一个要好的娘子合伙做生意卖布,给咱家新开了一个铺子,叫做点彩铺,阿姑看好不好。”
阿姑咀嚼着这个名字,眼里散发出光彩,“好!”
骆抒本就想着把点彩铺做起来,以后是她和阿姑的新家底,但她有些愧疚,“我把家里的产业都卖了,新的铺子也没冠秦家的名头。”
谁知阿姑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不用……秦”,她又指了指她和骆抒,“就用你的”。
她在骆抒掌心写下一个骆字,这个铺子完完全全就是骆抒的。
骆抒也学着她的样子,在阿姑掌心写下一个“费”字。
她阿姑姓费,单名一个英字。
以后没有秦氏布行了,只有骆抒和费英的点彩铺,开在汴京城的槐叶巷。
经过这遭惊心动魄的祸事,好在最后有惊无险,骆抒幸感身侧有无数贵人相助,才能脱困,和家人团聚。为感谢大家帮忙,她打算在潘楼备两桌薄酒,请吕相公、韩雨钟、小宋大人、茜娘、陈娘子赏脸,吃一席答谢宴,也是为了让阿姑安心在汴京生活。
再往里走,她曾经空荡的卧房里已经放着一张打好的床,和橱柜、家具都安放好,只需要她隔一隔,就能分成两间房,也不挤。
阿姑四处打量着,这座院落虽然不比老家的宽敞明亮,也胜在温馨宜居,再看看卧房橱柜里放着不少好东西,看来骆抒过得还可以,她放下心来。
床才打好不久,还带着新鲜的桐油味道,骆抒扶阿姑躺下来,给她喂了水,阿姑躺了一路,此时精神得很,兴致勃勃地想聊天。
阿抒说得对,她一见小院就喜欢上了。这处巷子青瓦灰墙,两侧都种了不少树木,不远处就是蔡河,安宁静谧,很不错。
可是她又伤了喉头,只好连比带划地问骆抒问题。骆抒失笑,阿姑还是跟从前一样,闲不得,不过她倒是挺高兴。她以前生怕牢狱之灾会摧毁阿姑的心志,让她羞于见人。可再见阿姑,她还是如此。
恐怕过些时日,又能和在陈留时一样,是个风风火火的掌柜娘子了。
阿姑比划着,问骆抒的生计,骆抒细细说与阿姑听,“我刚来汴京时,因为辩色的本事还行,审刑院的大人便用一月十贯聘我帮忙,这处院子也是大人帮我寻的。”
阿姑吃了一惊,继而又心疼地看着她,又问她这处院子赁下来花销多少。
骆抒比了个一,“一贯。”
阿姑点点头,这还算公道。骆抒说起汴京城的规矩,“阿姑不知道吧,在汴京赁房还需交地基钱、巡防污水费、点灯费呢,不过也不多,每月花个几十文。”
阿姑“咦”了一声,但细想,也觉得合理。花上几十文,就有人专门清污,也很划算了。
不过,她指了指她和骆抒身上的衣裳,骆抒明白阿姑说的是布庄。阿姑用力咽了咽口水,说道,“那是……咱家……的基业。”
阿姑善织善绣,她不想放弃。
骆抒握住她的手,“我晓得的,我如今同一个要好的娘子合伙做生意卖布,给咱家新开了一个铺子,叫做点彩铺,阿姑看好不好。”
阿姑咀嚼着这个名字,眼里散发出光彩,“好!”
骆抒本就想着把点彩铺做起来,以后是她和阿姑的新家底,但她有些愧疚,“我把家里的产业都卖了,新的铺子也没冠秦家的名头。”
谁知阿姑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不用……秦”,她又指了指她和骆抒,“就用你的”。
她在骆抒掌心写下一个骆字,这个铺子完完全全就是骆抒的。
骆抒也学着她的样子,在阿姑掌心写下一个“费”字。
她阿姑姓费,单名一个英字。
以后没有秦氏布行了,只有骆抒和费英的点彩铺,开在汴京城的槐叶巷。
经过这遭惊心动魄的祸事,好在最后有惊无险,骆抒幸感身侧有无数贵人相助,才能脱困,和家人团聚。为感谢大家帮忙,她打算在潘楼备两桌薄酒,请吕相公、韩雨钟、小宋大人、茜娘、陈娘子赏脸,吃一席答谢宴,也是为了让阿姑安心在汴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