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1章 三生三世40(第3页)
讲《春秋》,不止讲微言大义,更剖析各种心机与无奈,以及背后的霸术与仁义。
“譬如驭马,”谢太傅曾在于清也在场时,看似随意地谈起,“良驹性烈,需以精料喂养,亦需以缰绳约束,更要知其性情,顺其禀赋而引导之。”
“过于紧勒,则马失其性,郁郁不振;过于放纵,则马失其控,危险立至。为君者,御臣下亦是如此。”
“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既要给予信任和空间,让其施展才华,也要立下规矩,懂得制衡,防止尾大不掉,此乃中庸之道,亦是持守公道之基,绝非一味严苛或宽纵。”
这番话,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向孩子们,灌输最基本的御下之道与权力平衡意识。持衡听得若有所思。
对于执衡,谢太傅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匠人造室,需先观地势,察水土,选用合宜之材。”
“梁柱需首且固,可承其重;椽瓦需密且韧,可遮风雨。若以梁柱为椽瓦,则房屋倾颓在即。为国选材,亦是如此。”
“坚守公正,不仅在于律法条文,更在于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其才能得以发挥,此乃最大的公正。”
执衡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个概念,却印入了他的脑海。
而对昭衡,谢太傅则更注重引导她发挥自身优势。
“《乐记》有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教化之功,润物无声。”
“有时一道优美的礼仪,一首安抚人心的诗歌,比千百道严苛的命令更能凝聚人心,引导风气。”
“彰显正道,未必需要时时疾言厉色,春风化雨,亦可使得万物生长。”
昭衡对这类“不那么费力”却能收奇效的方式,似乎格外感兴趣。
于清自从听过谢太傅的课后,时不时会与谢太傅品茗夜谈。
“谢公,”于清敬上一杯茶,“孩子们蒙您教导,受益良多。只是……他们还小,有些道理,是否过于沉重?”
谢安石接过茶盏,神色安然,他看着于清,目光深邃:“于御史,玉不琢,不成器。雏鹰若不经历风雨,如何能翱翔九天?”
“持衡公子沉稳仁厚,有容人之量;执衡公子锐意创新,有实干之才;昭衡小姐灵秀通透,有安抚之智。”
他抿了一口茶,继续道:“老夫所授,非为让他们攻于心计,玩弄权谋。恰恰相反,是让他们明白权力为何物,责任为何物。”
“唯有真正理解规则与人心之复杂,才能在未来的波谲云诡中,持守住心中的公道,坚守住行为的公正,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彰显他们所信奉的正道。”
“不知黑暗,何以珍惜光明?不明险恶,何以守护良善?”
这一番话,彻底打消了于清心中最后的疑虑。
自此,于清更加放心地将孩子们的教育托付给谢太傅。
而宁皇,则通过谢太傅不时递进的密折,满意地点头,他这一脉的孩子果然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