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胡开局啊,大明我来了!(第3页)

 她凝视着他,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君若不谐,妾必不独存。”

 声音不大,却如金石落地,掷地有声。

 朱由检正是满脑子思绪的时候,被这句话震得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张开口想说些什么。

 例如理性角度其实没那么危险,只是以防万一。

 又或者感性角度,说他洪福齐天,身上必有列祖列宗保佑之类。

 但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终究只化作一个重重的点头。

 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猛地转身,推门而出。

 门外等候的众太监立刻围了上来,手脚麻利地为他披上最后一件素白色的斗篷。

 此时已是申时末,天色将昏未昏,自蒙古高原吹袭而来的北风,顿时吹得斗篷猎猎作响

 ……

 信王府外,涂文辅伫立良久,脸上丝毫不见怨气。

 “干爹,要不要去催一催?”身后的小太监压低了声音,带着几分谄媚。

 “噤声。”

 涂文辅头也不回,声音不大,却让那小太监浑身一颤,再不敢多言。

 催?催什么催?

 天底下最不能催的,就是主子。

 他涂文辅能在宫里爬到御马监掌印的位置,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份眼力见和耐心。

 所谓“履霜,坚冰至”,天启皇帝驾崩,便是这深秋第一片冰霜。

 他若还看不清形势,跟着旧主一条道走到黑,那才是真的蠢。

 魏公公曾经或许是参天大树,可如今树已将倾。

 他可不想做那被压死的猢狲。

 今日奉皇后懿旨而来,是他暗中使力才拿到的机会。

 哪怕仅仅只是入宫这短短路程,那也是万分宝贵的机会。

 今日多一个照面,他日就多一分情分啊。

 说不定就是多这一点情分,往后就从贬谪皇陵,变成贬斥神宫监呢?

 京师富贵迷人眼,不到万不得已,谁又甘心轻易退下。

 只要留在至尊眼前,终究能有翻身机会。

 正思忖间,信王府那紧闭的朱漆大门,伴随着“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了。

 涂文辅弓着腰快步上前,换上一副悲伤中带着讨好的表情迎上。

 “奴婢涂文辅,奉皇后懿旨,恭迎信王殿下入宫。”

 ——

 本文人物性格、事件细节、参考《明实录》、《国榷》、《满文老档》等明清公史、私史或文人笔记。

 部分经济、军事、人口、物产的统计类数据会参考现代历史学者做的考据论文。

 在故事开篇,主角的蝴蝶效应不大的时候,各个人物登场地点、官职,按照《明代职官年表》。

 时空因素按照古代文献估算,例如北京到南京,正常30日,快马5~10日。

 也就是不存在主角转头说把徐光启起复了,徐光启就瞬间从上海坐飞机飞到北京。本书没有任意门。

 这是第一章,所以会额外在正文中说明,请各位担待。

 后续的史料引用都放到“作者的话”里面,不占用正文字数。

 史料空白、模糊的地方,我会自行根据参考材料推演补充。

 例如本章提及北直隶人口800万,实际上按万历时黄册丁口统计只有300万出头。

 我是根据《中國人口史》和满清时期的河北人丁数据推测扩大的,实际上我感觉还是偏保守了。

 毕竟从辽东涌入关内的难民就有数十万了。

 这些我自行推演,或编造的数据我也会额外注释,以免大家以为是真的史实。

 各种地摊文学,低级阴谋论已经够泛滥的了,我不希望我也成为其中一份子。

 最后,这一章唯一虚构的就是周皇后的闺名……没办法,确实找不到名字。

 关于周皇后,是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的,本书中不一定提到,我有个《题周皇后家事疏》放作品相关了。

 第六章登基。

 我想过要不要跳过前面这些铺垫和描述,就按照市场偏好的那样,直接冲突前置。

 但我实在舍不得。

 崇祯登基前的这两日,是一个特别好的透镜。

 京畿之间,内外相疑,阁臣甚至入宫前都要祷卜自己的安危。

 魏忠贤、张嫣皇后、信王潜邸、阁臣卿部、乃至宫闱内使们,他们的人心躁动究竟如何?

 我太喜欢这一段从明史里挖出来的故事了,真正的历史真的非常有趣。

 【本章史料】

 1.承奉徐应元者,逆贤之同官,涂文辅之老叔。——《酌中志》。同官是同一年入宫,老叔不是叔叔的意思,是比老祖宗低一级的概念。

 2.壬寅,礼部请:信王婚礼,应先封王妃,及妃父周奎,合照例授兵马指挥职衔,行移吏部铨注衙门。——《明熹宗实录·卷七十三》

 3.至于大部分明末小说标配npc王承恩?他这个时候真的不在信王府,按照史实,他登场差不多在崇祯中后期了。关于这个我有一篇500字的考证放在作品相关中——《题崇祯十七年吊友王承恩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