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朱由检,要开演了(第2页)

 这是在怀疑他,怀疑他这个“同乡”,是在为阉党余孽开脱!

 巨大的委屈和不甘涌上心头,李国普猛地抬起头,直视着朱由检,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陛下!臣……臣与那魏逆,虽为同乡,却素无往来!”

 “臣今日之言,句句出自肺腑,皆为国朝大计,绝无半点私心!若陛下不信,臣……”

 “好!”

 不等他说完,朱由检大声打断,同时心中急速思考。

 好好一场独角戏,现在突然变成了臣子犯颜直谏的铁胆孤忠剧本了。

 问题不大,看我将这大局扭转!

 “说得太好了!”

 他快步走到李国普面前,伸手将他扶起,用力握住他的双手。

 言语恳切之极,“国普之言,实在深得朕心。′求¢书~帮` !蕪-错.内_容_”

 “朕今日之前,竟不知国普之忠肝义胆,实乃朕之失察!”

 他然后转身面向群臣,朗声笑道:

 “诸公请看!”

 “不畏嫌疑,不惧生死,一心为公,何谓忠臣?这,便是忠臣!”

 “这,便是朕的魏征啊!”

 满朝文武,一时尽皆愕然。

 魏征?皇帝竟然将李国普比作魏征?

 朱由检看着群臣震惊的表情,缓缓收敛了笑意,神情变得肃然。

 “朕知道,在许多人看来,李爱卿此举,近乎于愚。”

 他一开口,便让众人心中一惊。

 “国普与魏逆同乡,本就惹人非议,当此风雨交汇之时,不思避嫌,反而挺身而出,岂非愚不可及?”

 朱由检的目光扫过众人,仿佛能看透他们内心的想法。

 “李爱卿,他明知自己会惹来嫌疑,明知可能会触怒于朕,可他更怕国朝动荡,政务瘫痪!”

 “所以他宁愿冒着被误会、被牵连的风险,也要站出来,说出那句‘不该’!”

 “这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这份将社稷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风骨,难道不正是当世之魏征吗?!”

 他转头示意秉笔太监高时明。

 “高时明,内阁大学士李国普,秉正无私,敢于直言,贴红一次!”

 李国普呆呆地站在原地,如在梦中。

 他设想了无数种可能,被斥责,被罢官,甚至被投入诏狱……

 却唯独没有想到,等来的,竟是天子如此高的赞誉和封赏!

 他尘封已久的内心顿时暗潮涌动,无数过去读过的诗句从脑海中流淌而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我李国普,今日,竟有幸得遇如此明君吗?!

 一股热流直冲眼眶,这位最年轻的阁臣,竟然眼圈一红。

 “陛下……陛下圣明!臣……愧不敢当!”

 他的声音,隐隐已有哭腔。

 群臣见状,如梦初醒,纷纷拜伏于地,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文华殿。

 “陛下圣明!”

 朱由检心中同样激荡,这场小小的意外没让他惊慌,反而让他状态火热。

 他已经又找回了前世在动员大会上的感觉!

 他往前再走几步,站到百官之间,待山呼声渐落,他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都平身吧。”

 他的声音沉静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

 “朕自幼居于宫中,无事之时,唯喜读史。”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茫然,不知圣意为何。

 “史册所载,事有千万,人亦百态。”

 “朕见有人,初入仕途,亦曾激浊扬清,口言社稷,心念万民,志在青史留名。”

 “就如世宗时严嵩,严阁老,二十五岁便中了进士,入了翰林。”

 “此时刘瑾当权,朝中腌臜,他竟病休辞官,于家中读书八年而不出仕。”

 “若他此时死去,难道青史之上称不上一句贤能吗?”

 朱由检轻轻一叹,口中尽是惋惜。

 “可惜权欲动人心,富贵迷人眼。”

 “昔日之清白少年,终究体生恶鳞,额出毒角,最终竟成害国之恶蛟,何等可悲,可叹?”

 朱由检缓缓踱步,手臂随着言语挥舞摆动,语气逐渐抬升。

 “然而朕在史书中又曾见另一等人。”

 “前半生声名狼藉,幡然醒悟之后,后半身却清名加身,青史为之共鸣。”

 “晋时周处,年少横行乡里,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并称三害,乡人畏之,恨之。”

 “然其后幡然悔悟,斩虎屠蛟,又为国殉身,终成一代忠义之士。”

 “谁又能说,他生来便是圣贤?”

 他目光扫过群臣,每一个被他看到的人,都仿佛觉得皇帝正在注视着自己。

 群臣之中久为官者,不过眼神微动,心中仍在揣测新君此言意图。

 但更多尚且年轻的官员,却已然神为之系,全身心关注着殿中这道不断走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