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开奖!东林108单将登场!(求票票)(第3页)
当他看到“浪子钱谦益”时,脑中浮现的是“水太凉,不能下”的段子,也想到了那份“楸枰三局”中蕴含的热切。
当他看到“赤发鬼刘宗周”时,想到的是这位儒家大贤绝食而死的酷烈。
这些跨越了四百年时空的烂梗,这些沉淀在历史尘埃里的笑料和悲伤,终究只有他一个人能懂。
朱由检想到此处,那份玩乐的心思,顿时消减大半。
一股轻微的孤独感,悄然涌上心头。
他收敛起笑容,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份名单,眼神也变得认真起来。
其实,刚刚粗略看下来,这份所谓的“东林名单”,真正能为他所用,或者说他所熟知的人,并不多。
像杨涟、左光斗这些他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耳熟能详的铁骨名臣,名字后面,都已经被高时明用黑色的笔墨,重重地框了起来。
在框的旁边,是两个小字。
——已死。
其余还活着的人里面,他所熟知的,也不过寥寥十数个而已。
一种,是像叶向高、赵南星、韩爌这样的,他隐约记得是东林党魁首级别的人物。
但具体有什么能力,擅长做什么,他根本不清楚。
用这些人,其实和用杨景辰、用李国普一样,都是盲人摸象,赌上一赌而已。
所谓清流,在他看来,真不一定就有奸臣好用,能用。
另一类,则是他后世通过各种书籍、短视频而耳熟能详的人。
但细细数来,竟然也不过孙承宗、钱谦益、李邦华、侯恂、刘宗周这五人而已。
而这五人之中,真要说起能做事的,恐怕也只有孙承宗和李邦华。
至于其他三人,在他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储备里,好像也不是以实干著称的样子。
钱谦益是文坛领袖,刘宗周是道德标杆,侯恂……他只记得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爹。
朱由检的手指,在名单上缓缓逡巡着,目光扫过一个又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
忽然,他的手指停了下来。
一丝不对劲的感觉,从心底浮起。
“高时明。”
他下意识地喊了一声。
然而,殿内空空荡荡,只有他自己的声音在梁柱间激起一阵微不可闻的回响。
朱由检这才想起来,刚刚那个场面太过“炸裂”,他已经把高伴伴打发去司礼监缓上一缓了。
他叹了口气,也不打算再把高时明叫回来,干脆自己拿过纸笔,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
他先写下“东林党”三个字,然后画了一个大大的圈。
接着,他一遍翻看着各人浮本,一边将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写下,用线条和这个圈连接起来。
孙承宗、叶向高、李邦华、钱谦益……
随着他笔下的一个个名字和关系图被罗列出来,他眉头越皱越紧。
他发现,这些所谓的“东林党人”,籍贯五湖四海,出身也各不相同,有师生,有同乡,有同年,关系盘根错节,但似乎……又没有那么紧密。
这不像是后世那种组织严密的党派,更像是一个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和学术圈子。
这东林党,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不是说他们代表了江南大地主的利益么?
登科录这东西,有点像同学录吧?
上面会记载每个进士的登科年龄、父母、甚至祖父母的信息。
有趣的是,因为翰林院、给事中一般不收太老的人,所以一些人会故意报一个假年龄,试图蒙混过关。
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明朝登科录史料保存在浙江天一阁,始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
——
太监自小阉割就不会有胡子,如果是长大了才阉割就会有胡子,例如童贯。
——
钱谦益的“水太凉”,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很多人只记住了这三个字,却不知道“楸枰三局”。
他一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终身只做了大明65个月的官。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可以看作品相关中《钱谦益的一生——搞笑,可耻,后勇》
——
顾宪成、钱一本之类是东林书院最初创始人,已经死了。本书不会过多提及,只是个背景。
——
下一章发布后,我会把东林名单+天启年间因门户罢斥名单一起放出,到时候大家可以pk一下,看谁认的人多。
这个主角是按照我写这本书以前的历史水平塑造的,所以他认识的人大概率不如各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