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谁也别想碰朕的大宝剑!(第2页)

 甚至如果某些“资深太监”不识字,那么在升官之前也是要来内书堂这边进修过后才能升职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内书堂就好比这内廷的“黄埔军校”了。

 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会沦落到只剩一名讲师,甚至到如今连一名讲师都没有?

 朱由检看向高时明,却只见他低眉顺眼站在原地,一句多话的意思都没有。

 突然,昨日众多浮本中的两句话,突然从脑海中闪过。,d,a′w~e+n^x`u¨e~t_x¨t-.\c^o`m^

 “沈尝教习内书堂,‘进忠’及刘朝皆执弟子礼。”

 “于是副都御史杨涟愤甚,疏上,忠贤惧,求解于韩爌,不应。”

 进忠——李进忠不就是魏忠贤在万历时期所用的名字吗!

 这下明白了!

 高时明是万历二十六年的内书堂学生,他那一科的老师,有韩爌、沈。

 但高时明没说的是,魏忠贤,也是他那一科或者前后时间段的“插班生”。

 这才有所谓‘进忠’及刘朝皆执弟子礼一说。

 后来沈成了阉党的奠基大佬,韩爌则成了东林大佬。

 这说明什么?

 内廷和外廷连接的通道之中,内书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孤证不立,要再确认一下才是。

 想到这里他开口直接问道,“以往还有内书堂教习而成阁臣的例子吗?”

 ——陛下果然是心细如发,明察秋毫。

 高时明心中低叹一句,但原本也不欲讳言,于是坦然开口说道:

 “陛下,内书堂所选翰林先生,无不优中选优,多以编修、庶吉士充任,是故多有先生后日入阁。”

 “如万历年间王家屏、赵志皋、沈鲤等皆是如此,但若论最知名之人,则应属徐阶徐阁老。”

 高时明略过一些细节不提,他相信皇帝能自己品味到其中意味。

 他想了想,又补充一句:

 “其实历来翰林先生之中避讳中官,不欲牵扯,尽力求去者有之,用心任教,施以仁德教化者也有之。”

 朱由检点点头,心道果然如此。

 古代人脉关系,血缘以外就属师生最重。

 甚至有时候兄弟政见不同,各自反目,却很少见师生反目之事。

 这太监们就连入宫这事,都要安排上老祖、老叔这等带挈关系,又何况内书堂这种名正言顺的师生关系呢?

 这可是正儿八经交过束脩之礼的啊!

 如此说来这数年间教习先生被尽数斥退,或许就潜藏着另一种可能了。

 魏忠贤是怕再出现一个冯保,与外朝的某个“张居正”联手,动摇他的根基?

 朱由检的眼神变得深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