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小赌一手国运,反正朕输得起(加更

 ……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屏风之前。,天`禧^晓′税¢罔· \追?罪/辛/蟑·结.

 孙承宗定睛看去,只见屏风之上,白纸为底,用墨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细看之下,竟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上到下,不断分叉开去。

 朱由检将那根长长的木棍,在手心轻轻一拍,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朕以为,大明首要之事,乃是澄清内治。”

 “而澄清内治,势必会在腹心之地造成动荡,如此一来,便不可能再支撑辽东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和投入。”

 “是故,辽东方略之主旨,便只有两个字。”

 朱由检手中木棍在屏风上重重一点。

 只见屏风的最顶端,赫然用朱笔,写着两个杀气腾腾的大字。

 ——困奴!

 朱由检的木棍顺着主干向下一移,点到了第一条粗壮的枝干之上。

 【辽西走廊】

 “朕以为,辽西可暂以宁远或松锦为界,收缩兵力,令巡抚清汰兵员,训练士卒,屯田筑堡,深沟高垒。”

 “而既然如今战略主旨改变,那么考成之法,亦要随之改变。”

 “朕对辽西战区之考成,今后,只看能否精简出一支真正的能战之兵,不看是否收复一寸土地!”

 “各项考核,朕会遣派厂卫,与孙师你一同检阅,三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巡抚若不能达到目标,朕不管他是谁,直接罢斥!”

 朱由检说完,话锋一转,看向孙承宗。

 “只是此方略,朕尚在犹疑:究竟是守宁远一线,还是守松锦一线。”

 “孙师,可有教我?”

 这是考较,更是尊重。

 孙承宗沉吟片刻,斟酌着语言,力求让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听得明白。

 “臣以为,当守松锦一线。”

 “其一,在于遮蔽。”

 “守山海,必先守宁远。同理,守宁远,则必守锦州。否则敌骑骤至,我军则尽失预警之机。”

 朱由检点点头,这是将锦州当做宁远的肉盾了。

 孙承宗接着说道:

 “其二,在于侵扰。”

 “锦州地处小凌河畔,我军据有此地,则河西千里之地,敌我共有。”

 “我可出兵袭扰,使其不能安心屯牧。若弃了锦州,则河西尽为奴酋屯田之地,彼日渐强,我日渐弱。”

 “宁远城坚,口却狭,敌虽难入,我亦难出也。”

 朱由检再次点头,这是要保持必要的攻击性。

 凡是防守,必定需要进攻,这个道理还是他小时候看陈规守城录看到的。

 “其三,”孙承宗加重了语气,“在于图后。”

 “今日我等虽以‘困’为主,然他日国力恢复,终有反攻之时。”

 “据有松锦,往后才可再图右屯,而后以右屯、旅顺共克盖州,以复辽南。此乃长远之计。”

 朱由检思索片刻,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锦州距宁远一百二十里,陆路运粮,损耗巨大,粮道可有保证?”

 孙承宗立刻回道:“陛下勿忧。*x·i?a,o·s+h/u,o.n_i!u\.`c~o.m\锦州与宁远一般,皆可靠海运。”

 “粮草自觉华岛海运,溯小凌河而上,可直抵锦州城下卸货,甚为便宜。”

 “原来如此!”朱由检哈哈一笑,也不尴尬,“还好有孙师在此,不然朕就要犯下纸上谈兵的大错了。”

 他殷切地问道:“此方略,可还有其他疏漏之处?”

 孙承宗摇了摇头:“陛下以战略定考成,目标清晰,权责分明,比之过往空谈冒进,不知高明凡几,臣以为,此法甚好。”

 “那如今的辽东巡抚王之臣,可能任事?是否需要调换?”

 孙承宗沉默了片刻,还是给出了一个中允的回答:“王之臣此人,历任知县、京官,又在辽东多年,熟悉军务,守成尚可。陛下既定下此策,他来执行,当无大碍。”

 “好,那就依孙师之言。”朱由检笑了笑,也不以为意。

 老孙头万般皆好,就是不喜欢得罪人。

 无所谓,这是小事。

 王之臣能做好,就继续做,做不好,他有的是人可以换。

 反正再过一两个月,他手里,就将有大把的牌可以打了!

 朱由检的木棍,指向了第二个枝干。

 【辽南旅顺】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东江很重要,但朕以为,如今的东江镇,问题也很大。”

 “朕有意,将旅顺、广鹿、长山、石城等辽南诸岛,从东江镇中划出,合为一镇,另选总兵,并设一专职兵备道。”

 “其中,总兵之职,在于袭扰奴酋沿海,接引辽东汉民,务必使其沿海数百里,尽成废土,颗粒无收。”

 “至于兵备道之职,则专管诸岛屯田、军饷、钱银等事,军民分开,互不统属。”

 “等到明年,看国库财力是否有所恢复,若时机合适,再考虑于金州再筑一城,以为图谋盖州、复州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