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求贤若渴,不如造贤成风(第2页)
与他人不同,这份却是没改过的,属于第一次上奏。当然私底下他是否修改过多版就不清楚了。
“其一,”朱由检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顺天府衙既要独立,就不该再从户部拿钱。否则事事纠葛,权责不清,最后又是一笔糊涂账。”
“其二,缺的钱可以从修路费用中出,但要将此事与修路联结起来,以工代赈。”
“不劳动者不得食,哪怕年老妇孺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轻便活计,也不可纯粹开仓放粮。”
高时明凝神听着,将皇帝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臣明白了。”
朱由检又指了指剩下的那几份奏疏,说道:“这些人写经世公文,已渐渐有模有样了。后面朕就不再一一亲批。”
“再有新的方案,你和薛国观先审,审完改完,定了最终的稿子,再交到朕这里来。”
“朕若是也觉得可行,再发旨任免、赋权。”
“臣遵旨。”高时明点头应下。
这本是应有之意,权力的下放几乎是必然的。
领导要兼顾多条战线,不可能关注所有细节,只能抓其大略,这是人的精力天然所限制的。
而下属也需要充分授权,才能得到充分锻炼。
哪怕下属会犯错,也必须放手让他们去做,否则下面的人永远成长不起来,最后累死的只会是自己。
除非……整个系统已经丧失了一切增量,沦为一潭死水。
但如今的大明,不该是,也不能是。
不过放权的前提,却是整个战略思想从上到下的贯彻,否则只会放出一坨布朗运动来,根本形不成合力。
朱由检抬起头,看向高时明,问道:“高伴伴,你可知朕为何要掀起这场经世公文运动吗?”
高时明愣了一下,随即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试探着答道:“陛下……可是觉得过往的策论文章,过于空泛,其方案可行与否,全然系于一人之身?”
朱由检对高时明的敏锐早已习以为常,他赞许地点了点头。
“你说对了其一。”
“策论具体,条理清晰,确实能让朕在事前就更好判定其成败,也能分辨出上奏之人的能力高下。”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悠远起来。
“但朕更看重的,是另一件事——降低对人才的要求。”
“你想想看,等薛国观真正把京师的路修完,朕再让他写一篇对当初那份策论的复盘。”
“其中详细写明,当初的方案里,哪里想到了,哪里没料到,哪里做错了,哪里又做得极好。”
“有了这样一份详尽的复盘,方案就更齐全了。”
“如果后面再有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也在大明不同的地方修了路,也留下了他们的经世公文和复盘。”
“那么后来的官员,若再要修路,只需将这四五篇前人实录细细读过,恐怕就胜过读那些传统的经世策论百篇千篇。”
“这,才是经世公文真正的意义所在。”
“官员做事的下限,会被大大提高。”
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足以穿透人心的力量。
“整套方案持续推进下去,做成一事,则积攒一事之洞见,哪里还怕没有萧何呢?”
“求贤若渴,不如造贤成风。一个萧何,撑不起大厦将倾。但若天下郡县,皆有萧何之才具雏形,则大明无忧矣!”
高时明这才恍然大悟:“陛下,这不是欲求能吏,乃是……欲造能吏啊!”
“然也。”朱由检笑了,那笑容里带着强大的自信,“正是如此。你将朕今日这番话,发给薛国观,发给内阁,并尽可能地扩散开去。”
“然后,你和薛国观一起,先借着京师新政的机会,把这事前方案、事中记录、事后复盘的整套流程,给朕做扎实了。”
他看着高时明,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柔和了些。
“高伴伴,这便是朕给你的第一个回报。”
“万世之后,大明永昌皇帝或许已泯然众人,湮没于史书尘埃之中。”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
“但这经世公文之滥觞,你高时明和薛国观两个人的名字,却注定要永铸其上了!”
经世公文之滥觞!
永铸其上!
纵使从龙以来,已经逐渐习惯了这位新君的出人意料之举。
但这番话仍然让高时明心神为之震撼。
君恩浩荡,如斯之重。
……我又该以何为报?
高时明深深躬身,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臣必定与薛大人一起,将此事办得明明白白,不负陛下所托。”
“好。”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神色也轻松下来,“此事就有劳高伴伴了。”
他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来,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随意:“备马吧,是时候去文华殿同各位词林先生们好好上上课了。”
高时明心中一片混乱,竟意外地没有听出皇帝口中的潜台词,只是领命退下。
他走出殿外,叫过一名小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
那小太监匆匆而去,高时明却没有立刻返回殿内。
他独自站在廊下,抬头望天。
午后的天光有些阴沉,风也大了,吹得他身上的锦裘袍角猎猎作响。
他眯起眼睛,望向那灰蒙蒙的遥远天际,良久,轻轻一叹。
陛下的那句问话,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你的梦想是什么?
高时明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意,在心中默默回答。
老奴以前不知道,如今却终于知道了。
老奴此生的梦想,唯愿助陛下,成汉武、唐宗之风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