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听闻陛下常读史书?

王永光从暖阁中走出,面色无波,对着门外等候的卢象升和成基命不咸不淡地拱了拱手,便一言不发,径直离去。

他越过已渐渐停笔的诸位军士,很快拐出大殿。

卢象升与成基命站在门外,一言不发,各自闭目养神。

过了片刻,一个小太监从门内探出头来,细声细气地唤道:“成大人,陛下召您觐见。”

成基命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官袍,迈步而入。

门扉开启后又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暖阁外,顿时只剩下卢象升一人。

他立在原地,听着自己沉稳的心跳,重新闭上双眼,将稍后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心中又过了一遍。

马草之事他有充分信心,这疏虽只用三天,却已是能上经世榜单的雄文。

只是……马草以外的事呢?

……

暖阁内,成基命一丝不苟地行叩头大礼。

“臣,成基命,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成卿平身。”朱由检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年轻人特有的清朗,

他打量着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臣,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确实担得起浮本所言“清白相公”之语。

“成卿年事已高,坐着说话吧。”

成基命谢恩起身,却并未落座,只是微微躬身,拱手道:“陛下召对,臣寸言未进,不敢就座。”

朱由检扬了扬眉,倒也不恼,反而顺着对方的话,微笑道:“哦?那成卿有何进言?”

成基命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一字一句地问道:

“陛下可是欲要革除时弊,另起新政?”

朱由检心中一凛。

好个成基命,这是倒反天罡了,这明明是朕要问的问题。

他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飞速盘算。

成基命不等他回答,便继续追问:“陛下可是欲清吏治,欲丈田亩,欲厘军政,欲定新学?”

人、财、军、思想……

朱由检的新政方向确实以这四个方面为核心。

除了一个“生产力”方向,确实是这个朝代的人难以想象的以外。

这个家伙,确实几乎把自己想做的事情猜了个遍。

不对,有些事,比如整顿军务,丈量田亩,自己还只停留在构想阶段,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毕竟这些方面是真正要掀起利益对抗的,他的规划是放在第四次日讲之后才开始。

……

朱由检心念急转,很快想明白缘由。

是了!成基命不是猜出来的,而是推断出来的。

历朝历代,所谓新政,无非就是围绕着人事、财政、军事、思想这几个核心打转。

成基命几近古稀之年,吃的盐比自己吃的米还多,能看出这一点,倒也不足为奇。

思及此处,朱由检心中已有了对策。

他非但没有否认,反而从御座上站起,对着成基命略微拱手。

“成卿所言,虽不中亦不远矣。朕初登大宝,见国事渐衰,确实欲革除诸弊,敢问成卿,将何以教我?”

这一下,成基命顿时有些心神摇晃。

他本是抱着“尽人事知天命”的想法来的。

自古少年天子,多是操切苛急,总将天下事看得轻巧,也很难听得下谏言。

他却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天子竟有如此胸襟。

成基命心中微动,略微整理了一下,便将早已腹稿脱口而出。

“陛下,万历以来,朝政废弛,宦风日下,以致生民困苦,辽事糜烂。新政,确实迫在眉睫。”

他声音微顿,语气却愈发恳切。

“然,天下事,坏于急功,成于缓谋,此万古不易之理。新政若行之过急,恐怕非但无益,反而要沦为残民之举了!”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仍是略带颤抖。

这是老臣谋国,既怕皇帝行差踏错,又怕自己言语过激反而惹来逆反之心的忐忑。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点了点头,却不说话,只是抬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帝王的沉默,便是最好的鼓励。

成基命定了定神,继续道:“臣入京不过三日,听闻陛下在信王府时便手不释卷,于史学一道,独有见解。不知陛下读王介甫、张太岳之事,可有感悟?”

“只略知皮毛,还请成卿为朕详讲。”朱由检姿态放得极低。

“不敢。”成基命拱手道,“在臣看来,新政之要,其政还在其次,其行却在首位。”

“昔日神宗朝,王安石于熙宁二年拜相变法,数年之间,青苗、募役、市易之法便铺向全国。然,法不欲骤,骤则民伤;功不欲速,速则事败。”

“彼时朝中投机之徒为求幸进,强行摊派,层层加码,倍之又倍,最终利民之法,尽成残民之政,天下骚然,至今为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