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朕能钓到鱼吗?(求月票!)(第2页)

……

陆陆续续地,勋贵、翰林、六科给事中们也都进来了。

林林总总百余号人。

众人寻着自己的名牌各自落座,相熟的便隔着座位,压低声音交谈起来,殿中一时嗡嗡作响,竟有了几分菜市场般的喧闹。

“这到底是要做什么?真是日讲?”

“我看未必,日讲哪有这般阵仗?上次那个大明之问题,今日如果要摊开来讲,那无非是吏治、财税、边事那几样。如此说来莫不是今日就要定新政?”

“要定新政,岂能都坐着?成何体统!”

最后这句话,却没什么人接茬。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走到殿前,猛地一甩拂尘,尖声长唱:“肃静!”

被规训了已久的文武百官们,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闭上了嘴,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这才从殿侧的阴影中缓缓走出。

他轻咳一声,目光扫过全场,朗声道:

“人既然到齐了,咱家就宣布今日日讲的章程。”

“陛下于十日前,留下一问,曰:‘今日大明之问题为何?’诸多翰林先生不辞辛劳,呈上经世公文数十篇。陛下批阅之后,龙心大悦,认为其中颇多裨益,更有‘天下第一雄文’出世,不忍独享,故而召集各位臣工,一同品鉴。”

话音刚落,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尤其是翰林院所在的区域,更是瞬间骚动起来。一个个翰林学士、侍读、编修们,全都挺直了腰板,眼神热切地左顾右盼,脸上写满了期待与自负。

天下第一雄文!

会是自己的那篇么?

定然是了!

自己的那篇文章,引经据典,鞭辟入里,舍我其谁!

“肃静!”

小太监再次高喝,这次却连喝了三声,才让渐渐失控的场面重新安静下来。

皇帝不在,这“日讲”又非传统日讲,高时明也不是魏忠贤那等积威数年的权阉,众人的心态,不知不觉间已经放平了许多。

高时明也不恼,等到彻底安静下来后,他才继续开口。

“翰林院共上交经世公文三十七份,以解此问。”

“宝钞司,已奉旨将其印刷成册。还请各位在陛下来之前,先行阅读完毕。时限,两个时辰。”

“陛下,将于申时初刻,驾临皇极殿,与诸位共议。”

高时明一挥手,数十名小太监立刻鱼贯而入,将一摞摞尚带着墨香的册子,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韩爌接过册子,只觉得手臂猛地一沉。

竟然有一尺多高!

高时明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语气幽幽地补充道:“各位,请开始吧。”

话音刚落,大殿内瞬间爆发出比刚才更加剧烈的议论声。

“两个时辰?看完这一尺多高的册子?这怎么可能!”

“如今的经世公文便是如此,讲究实证、数据,没有万字打底,都不好意思叫公文。”一个年轻的翰林颇为得意地向旁边的人解释道。

“你们看,这册子上的墨迹似乎还未全干,当真是连夜印出来的?”

“咦?为何这些策论,都没有署名?”

韩爌没有参与议论,他抬起头,扫视了一圈闹哄哄的大殿,目光恰好和斜对角的刘鸿训对上,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深深的迷茫。

他又抬头,望向大殿最前方那张高高在上、却空无一人的龙椅,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这就是那位刚登基的新君吗?

为何……行事如此不同寻常?

治国当以稳重,如此轻佻,纵使宽仁巧思,终究于国无益啊。

他摇了摇头,不再多想,伸手拿起了最上面的第一本奏疏。

一行意气纵横的标题,瞬间映入眼帘。

《论吏治不清乃天下第一大弊疏》

仅仅是标题,便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韩爌深吸一口气,翻开了正文。

开篇,是一段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破题之言。

“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吏者,国之本,政之源也。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患于无贤,而患于贤之不举。”

“今大明之积弊,盘根错节,千头万绪,然究其根本,皆出于吏治之不清。”

“官冗而事废,人浮而政怠,上之善政,不下于民;下之疾苦,不达于君。”

“若此弊不除,则新政无以推行,国库无以充盈,边事无以安宁。”

“故臣以为,今日大明之问题,万千之众,纷繁复杂,然其最要者,唯吏治二字而已!”

彩!

韩爌忍不住低声一赞。

难道这就是那篇天下第一雄文?

他忍不住眯起了眼睛,翻开了第二页,将册子凑得更近了一些,

“本朝知县贪腐数据·表一”

然后便是密密麻麻的数字陈列在表格之中。

韩爌倒吸一口冷气。

他抬起头左右张望,众人沉浸在阅读之中,声音已渐渐安静下来。

他又低头看向这本册子。

片刻后他打开其余几本册子,简单一翻,却发现确实通篇都是表格。

这……

这这这?!

这经世公文,怎么和薛国观的修路公文又不一样了?!

……

西苑,钓鱼台。

一名小太监跑到朱由检身后,开口禀告:“陛下,皇极殿那边已经开始了。”

朱由检点了点头,却将一根手指放到唇边,轻轻地“嘘”了一声。

“小声些,别惊了朕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