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第2页)
他的目光在名单的末尾停住了。
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捐银一百两?
真的还是假的?
孙传庭默然无语,从喧闹的人群中挤了出来,脑子里却乱糟糟的,仿佛也成了一处热火朝天的工地。
名为缰,利为锁,天下熙熙,皆为此缚。
陛下诏他面谈时所问的问题,如今似乎有了答案,却又不完全有。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几天前在乾清宫的那场面谈。
年轻的帝王对他过往在吏部的履历兴趣缺缺,反而详细追问了他在河南永城、商丘两县任上所见的风土人情,施政方略。
听完他的陈述,皇帝只是淡淡感叹了一句:“孙卿治事成绩,确为上选。然,你所使之法,却非人人可用也。”
是啊,非人人可用。
孙传庭心中苦笑。
永城之时,当地豪族丁氏的背后,站着的是他的同年丁启睿,一封书信过去,便诸事顺遂。
商丘任上,致仕在家的前任御史侯恂更是对他鼎力支持,无论是编练乡兵,还是兴修水利,都如臂使指。
可皇帝接下来的问题,却让他汗流浃背。
“当地豪强,田土几何?隐没几何?人丁滋长,最终如何?若清丈田亩,依国朝三十税一之制,可增几何?”
他一个也答不上来。
豪强倾力助他,他又如何能再厚颜去问这些。
“若一举人出身之县令,无同年相助,无仕臣之援,考选又晋升无望,那又当如何压制县中豪强,清丈田亩,推行新政?”
他依旧答不上来。
最后,皇帝只是让他先去新设的秘书处待一段时间,说他看到的天下还不够大,做的事情也还不够细。
“卿可仔细看看这京师新政,或有所得。”
“当然,这只是第一期,往后还有二期,三期,四期……朕也不知究竟多少期,才能真正做到京师大治。”
“治京师能成,却还有北直隶,还有这广阔的天下要治,甚至还有各国藩属要治。”
“孙卿,好好学习吧,天下之事既繁且难。”
“朕要重犁天下,终究需要你们相助。”
……
重犁天下吗?
君既扶犁,臣子自当亲为牛马。
可是……
可是,自己在振武卫的家族又要如何是好呢?
世袭百户至今,哪还有什么军卫屯田,大部分都已成他孙家一族之地罢了。
陛下……他知道这事吗?
纵使不知,以他之聪慧,会想不到这事吗?
他又会如何处理呢?
自己到时候又该何去何从?
……
“孙贤弟……百雅贤弟!孙传庭!”
一声呼唤将孙传庭从纷乱的思绪中惊醒。
他茫然四顾,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转进了西长安街,差点走到六部去了。
叫他的,正是与他一同起复的前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
如今和他一样,都是添注职位。
所谓添注,在原有职司名额外加设一人就是,但事权却要看皇帝任命。
“多谢毕部堂提醒,下官险些走错了路。”孙传庭脸上闪过一丝惭色,拱手致意。
他们这些秘书处的新人,如今都在西苑“认真殿”旁的精舍办公。
皇帝特赐了腰牌,可由西安门出入,不必再绕行承天门。
他一时思绪翩迁,确实是走错了路。
“无妨,时辰尚早。”毕自严摆了摆手,笑道,“走吧,莫误了点卯才是。”
两人年岁虽相差了十余岁,却聊得颇为投机。
孙传庭渐渐将那杞人之忧丢到了一边。
毕竟新政还是要先在京师、北直隶做验证,轮到山西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两人一路同行,从山西的风物民情,聊到辽东的军务战局,话题天南海北,气氛却始终融洽。
最后,话题竟拐到了冬日种植菠菜的诀窍上。
孙传庭将自家菜地的困惑一说,毕自严听完,抚须笑道:
“百雅贤弟,你这是种子撒得太密了。去芜存菁,理固如此。若不忍一时之拔,则将来一畦皆芜矣。”
孙传庭心头剧震,只觉得毕自严这番话,似乎别有所指。
陛下和他聊的内容,与自己聊的是一样的吗?
都聊到清丈田亩,扫除豪强了吗?
孙传庭若有所思,沉吟片刻,方才回道:“部堂所言极是。然天下之田,非止一隅,拔之过甚,亦恐伤其根本。”
毕自严疑惑地看了他一眼,觉得这话来的有些莫名其妙。
但他性情向来温和,哈哈一笑,也不接这话,随便挑了个话题就岔开了去。
两人一路走,一路聊,很快便进了西安门,转向西苑。
路过兔儿山时,却见山脚下又新开了十余亩田地,十余名老农正在其中平整土地,泼洒着什么。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凑了上去。
“敢问老丈,各位这是在做些什么?”毕自严和声问道。
一名正在劳作的农夫抬起头来,面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答道:“回大人的话,陛下让俺们多开几亩地,分别做成下田、中田、上田的土质,说明年开春要试种些新谷,到时候好做个对比。”
说罢,他又小心翼翼地补了一句:“此中详情,前头已有好几位大人问过了。”
孙传庭与毕自严点点头,也不再多问。
这十几亩地开起来,估计是要兴农事了。
这倒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要解决人地矛盾,田地增产确实是绕不开的议题。
两人一路无话,认真殿旁的那一排精舍很快便到了。
临进屋前,毕自严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孙传庭,认真说道:“孙贤弟,你赶上好时候了。”
孙传庭肃然停步,对着毕自严深深一揖:“毕部堂,姜太公七十而遇文王,如今也犹未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