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臣女愿顺其自然

第112章 臣女愿顺其自然

第一百一十二章 臣女愿顺其自然

若不是顾中乾从中答应,且顾臻自己也有意,这样好的儿媳早就被隔壁萧贵妃抢走了。??=6:,1/?o看?!书-\|网±|? ¥更??新/[最±\全?e?

“本宫这儿子从前老实,现如今出入朝堂,倒是学得跟鲶鱼似的,浑身滑溜。”

谭贵妃握着孤臻的手,态度极其亲昵:“他有事先走了,你别介意。”

“臣女不敢。”孤臻说。

……八字还没一撇呢,人家可是皇子,去哪留哪,哪里轮得到她置喙。

“本宫瞧你也不反对。”

没出阁的姑娘面对这些问题时总有些脸红,喜欢不好说,不喜欢更不好说。

谭贵妃知她为难,只先说了宁王这边的情况,事无巨细。

“我们家情况比较特殊,又又虽是养女,但她是王爷和本宫的心尖子,哪怕成婚生孩子,府里上下也要先紧着孩子,府里郡主第一,王妃第二。”

这话放在任何一个即将成亲、期盼与丈夫柔情蜜意、举案齐眉的女子眼中,都是无法接受的。

谭贵妃这般说一是要把话提前说开不想隐瞒,二是为着试探。

岂料,她如实说完,顾臻脸色却很是平静,没有一丝不耐。

“娘娘,郡主与王爷父女情深,满燕京人都是知道的,若要因着成婚将孩子丢在脑后不管,那才可怕。1@零?点dx±看±书!? ÷免??费?阅?读°”

谭贵妃昨日想了整整一夜,认为儿子担心的问题不是没有道理。

又又是宁王府上下的掌上明珠不会改变,可是这婚还是要结的。

所以她决定提前试水,而顾臻这十七岁的小姑娘样貌仪容都不错,表情也不像是装的。

显然顾臻的反应,谭贵妃很满意。

“只要你这里没问题,本宫就放心了。”

顾臻心中逐渐如小鹿乱撞,却还是说:“娘娘,这事儿,还是得看王爷的意思。”

“他没什么意思,连个侍妾都不曾有的人,能懂什么?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的名字最早是陛下物色看中的,本宫这里自然也是一百个同意,回头陛下赐婚,他不敢不从。”

顾臻却觉得谭贵妃有点心急了。

虽说两家交好,但看宁王今天这态度,强行赐婚恐怕会适得其反。

最后是顾臻先起身。

“娘娘,您的心意臣女心领了,但是强扭的瓜不甜,臣女愿顺其自然。”

好门第养出来的闺女就是这般通达,不卑不亢,喜欢可以有,不喜欢的也可以不要。

比那些表面端庄贤淑的世家女,背地里却使下三滥手段去抢夺的把戏好太多了。?兰¨°{兰*¤文·|学+{\ #1?更`2新^&[最*′全°

谭贵妃一千个满意,唯恐这般娇养的花朵被人抢走,赶快表态。

“你放心,此事只有顾大人、陛下与本宫和宁王知晓,不会传入别人耳中。这事若成,自然是天作之合皆大欢喜。哪怕不成,与你的声誉也不会有损。”

谭贵妃照实说,一点都不与她见外:“总之,本宫是盼着你做儿媳的。”

顾臻也回复一个端庄得体的笑容。

“谢娘娘夸赞,臣女觉得此事若不成,认王爷为义兄也不错。”

人家姑娘话是这样说,可今日也是盛装打扮进宫的,怎会不在意。

谭贵妃不想辜负顾家的好意。

于是当顾臻出宫之后,让小秋给陛下身边的李内侍捎话过去。

说顾臻这边没问题了,请求大燕帝再劝一劝裴珏。

帝王如今时常往谭贵妃宫里跑,两人私下里相处很是随意,主要是为着谭贵妃那单独为他做的小菜,很是可口。

原先是为着又又专门搭建的小灶,现在却成了帝王专享。

帝王听完李内侍说的话,点头道:“劝是要劝的,但朕现在有一件更要紧的事。”

帝王转瞬就摆驾回到寝宫,沐浴更衣。

宫人少见大燕帝这般隆重地要见一个人,纷纷竖起了耳朵听,到底是谁这么有面子?要陛下一番收拾才能见面?

岂料,御前的人口风很紧,都说不知道。

接近黄昏时候,帝王乘着龙撵出宫了。

没错,作为一个常年居住在深宫的皇帝,上次出宫还是在秋狝时候,隔了将近半年,雪灾时候帝王都还稳坐深宫。

这次竟然,出!宫!了!

深冬的晚风是带着锋利边缘的冷,殿前司尽数退去,帝王一人站在宫门口。

他理了理衣襟,目光紧紧盯向道路尽头。

一架不起眼的马车驶入视线,狂风卷着车帘在凌冽的夜风中飘荡。

马车站稳,帝王迅速步行过去迎接。

当先下来一名青衣仆人。

随后一名身着青灰色宽博深衣的老者从马车上下来,身上无多余饰物,唯有清净与整肃。

“一别数年,朕见到,还有盈眶之感。”

帝王拱手,朝秦漱石行谢师礼。

老者点点头,脊背自然松弛,如山岳般不可撼动的沉静。

帝王立刻过来扶着秦漱石:“恩师您,身体还好吗?”

“为师身体尚可。”

秦漱石的目光深邃如井,看向帝王染了霜的鬓角,道:“倒是陛下,为国事夙兴夜寐,再见时,与十年前已经老了许多。”

“能不老么,朕都快六十了。”

帝王两手搀扶着精神矍铄的老人,又将自己身上的蓝色氅衣解下,铺在秦漱石肩上。

“请恩师移步。”

龙撵带着帝、师回到宫中,帝王寝殿之中早已备好清淡可口有营养易嚼食的饭菜。

“恩师如今已届九十高龄,行步还如此迅捷如风,朕羡慕,却也不敢同您相比。”帝王亲自给秦漱石布菜,就连御前侍奉的人也打起十二分精神。

秦漱石手边玉筷动都未动,浑浊的眼球看向帝王,眸光却很是清亮。

“陛下操劳的是国事,为师操劳的是身家是,忧愁自然是少上许多。”

那里头映不出喜怒,仿若再大的事情到他眼中,也会变得渺小如尘埃。

一番客套之后。

“陛下,你可知,为师的名字是后天自己改的。”

“是。”大燕帝忆起幼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滋养,回答时也能如少时背诵文章那般朗朗上口。

“恩师是想要提醒自己,‘漱石枕流’,以石漱流,磨砺齿牙。名仕人格当如磐石般坚贞,不随流俗,风骨凛然。”

秦漱石充满皱纹的脸上波澜不惊,语气却锐利起来。

“为师是这样决定的,也是这样做的,只是不知陛下你,可还记得幼时苦读时为师教给你的教诲?”

帝王一怔,见到长辈的喜悦笑脸消减了几分。

原来帝、师忽然回京,是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