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好诗,好诗(第3页)

 因为思想己经固化被灌输

了商人地位低下的正确答案,导致他的眼界很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经营的冶铁生意矿产生意,对国计民生来说有多重要。 

 简单的说他不是笨,而是眼界还在井底。 

 …… 

 楼船上。 

 “老规矩,即兴赋诗,不限题韵。诗作由三位评判和聂云裳姑娘共同品评。”主持人继续宣布规则,“夺魁者得云龙砚一方,湖笔一匣,纹银一百两,更可获得和云裳姑娘亲自奉茗的机会。” 

 如此彩头,顿时引起台下人群阵阵惊呼,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很快便有才子按捺不住,登台赋诗。 

 “河阳赵杨赋诗一首!小生率先上台作诗,并非自负,而是旨在抛砖引玉。”只见一位公子哥站上台来,向人群拱手鞠躬行礼,之后沉吟片刻打好腹稿,“小生这首诗题为《镇江夏夜》” 

 手摇折扇念道:“莺啼烟柳锁重楼,画舫笙歌逐水流。莫愁湖畔花如锦,朱雀桥头月似钩。” 

 “好!” 

 “不愧是赵公子!” 

 “赵公子才华横溢!” 

 念完,台下人群响起一片叫好声。 

 早有负责抄写的书手,将记录下来的诗,一份送到评判席,一份送到花魁聂云裳的闺房。 

 书手类似后世的速记员,书写非常快。 

 “嗯,不错,不错。”主评判的翰林学士一边摸着自己的山羊胡须,一边点头,“这首诗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而且契合当前盛会。” 

 “赵公子果然有才,今夜的第一首诗,就堪称佳作。”旁边的两名评判道。 

 而那聂云裳见了试作之后,也微微颔首。 

 “江阴程响作诗一首,还望诸位指正。”很快,又有一位公子上台,向人群拱手行礼,“小生献丑了。” 

 “十里秦淮金粉腻,六朝王气此间收。欲问风流谁占尽?且看吾辈竞鳌头。” 

 “好诗,好诗!” 

 “又是一首佳作!” 

 人群听了,又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