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生产力低下其实是个伪命题(第2页)
“这样,两个地方都获得了自己需要的物资,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一切物资由朝廷配置,不但避免不了其中的舞弊,还效率低下,规模不足。”
“商人虽然因此获得巨大利润,但他们盘活了全局。”
“嗯。”冯良才点点头,好像听懂了一些。
“大梁王朝虽然生产力低下,但还是有关中、中原、江南三大产粮地。如果将其资源优化配置,养活更多的人不成问题。”苏文继续道,“也就是说,历朝历代的饥荒,其实并非生产力低下导致,而是资源配置方面出了问题。/x?i`n_k′a!n-s′h!u?w,u..*c^o,m_”
古代生产力低下导致饿死人,其实是个伪命题。
就连在生产力最落后的原始社会,都没有像古代王朝饿死那么多人。
苏文前世认真研究过古代饥荒的原因。
人类研究学证实,原始部落,人类饿死的几率极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考察的特罗布里恩德岛民,通过库拉圈贸易共享食物,从未出现群体饿死事件。
明清崇祯时期出现大饥荒,仅西陕一省就饿死两百万人。
而同时期的江南粮仓,粮食积压发霉。
宋朝,占城稻普及后,江南亩产三百斤,理论上可
以养活一亿人。
明朝,郑芝龙从越南暹罗运粮食,粮价是内地的三分之一,证明海外粮食充足。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北方出现人相食的时候,江南富商以粮食酿酒取乐。
古代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养活庞大的人口,却时常出现人相食,易子而食,饿殍遍野惨绝人寰、苍天落泪的人间惨剧。不是无粮,而是无路。
“饥荒的本质并非产量不足,而是流动的瘫痪。”苏文做出总结,
“饿殍遍野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老夫,明白了。”冯良才虽然眼界停留在古代,但智商比较高。苏文这个通俗的例子给他一讲,他立刻就明白了商贾的作用。
商贾就是王朝的命脉,把多余变成救命,将死水变成活水。
“此外。贸易往来,百姓不再饿肚子了,便能催生生产力的进步。曲辕犁的发明筒车的发明,都是在百姓吃饱了之后出现的灵光一闪。”苏文继续道,“当人类的胃袋不再灼烧的时候,才能仰望星空。”
同样,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事实。
是大航海、是商业崛起,催生工业革命!
商业是生产力崛起的源动力。
“再来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池子,如果没有商人就是一潭死水,死水时间长了会变臭。而商人则是如同一只大手,虽然不能增加水量,但能搅动水池,把死水变成活水,随着活水的翻涌浮游生物营养物质被翻出来,里面的鱼虾得以更好生存。”
“对外贸易就是把其他水池的水引进来,自己水池的水流出去。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新挖水道等于丝绸之路,外来营养的进入等于占城稻、红薯的引进。
“这很难理解吗?”苏文想问,商人的作用?
“贤婿目光之睿,眼界之广阔,令老夫望尘莫及。”冯良才明显是被苏文的话触动了,“可以说,贤婿的眼界超过天下所有人,甚至可称当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