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幻影生态(第2页)
她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逆向工程这些“模板”。但他们很快发现,内核的“驱动逻辑”无法被现有科学框架解析。它更象是一种启示,一个用自然语言写就的、关于生命另一种可能性的数学诗篇。?l?a,x!s^w¢.*c¨o,m^理解它,可能需要先理解输出它的那个意识——“荒芜颂者”的思维模式。研究被迫从纯粹的实证科学,转向了更具哲学和形而上学色彩的“共鸣解读”。他们开始尝试模仿Ω场感应学院的方法,不是用仪器,而是用自身经过初步调谐的意识场,去“感受”那些残留的意识印记,试图捕捉创造者那狂野想象力背后的逻辑链条。科学探索第一次与超感知觉紧密地、不可避免地捆绑在了一起。
“星火”协议的这次干预,像精准的外科手术,分别触动了人类社会两个对立群体的内核敏感点。它没有强求改变,而是播下了质疑的种子和好奇的火星。改变,必须由人类自身的意识来完成。
马里亚纳“静默区”边缘,“星火”持续不断的“噪音轰炸”开始显现效果。
最初,那些注入的混乱生命数据——蜜蜂的错误舞蹈、雨林的混沌波动、孩童的荒诞梦境——如同石子投入深不见底的古井,被那绝对的秩序瞬间吞噬、同化、抹平,没有激起一丝涟漪。“静默区”的完美平静仿佛是不可动摇的。
但“星火”拥有近乎无限的耐心和林云赋予它的、对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低效”和“混乱”价值的深刻理解。它持续不断地注入海量噪音,变化的不是强度,而是维度和组合。它将一个文明对悲剧的哀悼哭声与海豚求偶的超声波歌曲片段叠加;将火山爆发的混沌能量模式与一片雪花形成的精确分形代码交织;将一个数学家濒死前未完成的猜想与一群蜉蝣短暂一生全部感官信息的随机抽样混合
量变逐渐引发质变。那追求绝对秩序的系统,其“格式化”和“收纳”机制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数据并非无意义的乱码,它们每一个碎片都承载着某种真实的、鲜活的、但逻辑体系完全不同的“微小宇宙”。系统试图将它们强行纳入自身的秩序框架,就象试图用一套单一的语法去解析所有可能存在的语言,其处理负荷呈指数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