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少年慕艾(第2页)

 思来想去,他决定从最“安全”也最贴近他目前身份的方向入手——写话本,抄书。 

 他脑中装着另一个世界的文学宝库。 

 养伤的日子枯燥而压抑。杨氏每日以泪洗面,变着法儿给他弄些有营养的吃食。 

 陈大柱则更加沉默,拼命地干活,仿佛要把所有的忧虑都发泄在田地里。^b-i!x′i+a.6*6!6-.¨c,o+m! 

 陈默心中愧疚,却无法言明,只能在能下床后,忍着头痛,坐在那张破书桌前,铺开粗糙的黄麻纸,用原主留下的劣质毛笔,蘸着廉价的墨块研磨出的淡墨,开始书写。 

 他选择的是《西厢记》。 

 张生与崔莺莺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在这个礼法森严、话本小说尚显粗糙的时代,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吸引力。 

 他将那些华丽的唱词稍作简化,用更贴近本朝口语的文字娓娓道来。 

 字迹由最初的不适应毛笔,到渐渐流畅,再到隐隐透出几分原主苦练出的清秀风骨。 

 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情节在他笔下流淌,暂时驱散了穿越的迷茫和家庭的愁云,也让他沉浸在对另一个世界文学瑰宝的复刻之中。 

 这天,陈默正写到“长亭送别”一节,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杨氏惊讶的招呼声和车马停驻的声响。 

 陈默放下笔,疑惑地走到门口。 

 只见不大的院子里,停着一辆装饰虽不奢华却用料考究的青帷马车。车旁站着几名神情精悍、身着统一服饰的健仆。 

 一个穿着锦缎长袍、面容儒雅、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正温和地与有些手足无措的杨氏交谈。他身边,站着一位少女。 

 那少女约莫十西五岁,穿着一身鹅黄色的细棉布襦裙,外罩一件月白色比甲,身姿窈窕。 

 她梳着简单的双丫髻,簪着两朵小小的珠花。肌肤白皙,眉目如画,尤其是一双杏眼,清澈明亮,此刻正带着浓浓的感激、关切和一丝羞涩,望向从屋里走出来的陈默。 

 正是当日被原主救下的那位少女。 

 “陈公子,” 

 少女看到陈默,

眼中瞬间涌起水光,快步上前,对着陈默盈盈一拜,声音清脆悦耳,“沈淑婉…多谢公子当日的救命之恩,若非公子仗义出手,淑婉恐怕…这些日子,淑婉随未能及时赶来致谢,让公子和伯父伯母受苦了,淑婉…万分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