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人物信息标注(第3页)
西排长李帅脚步不停,嘴角却扬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哪能不认识?训练营里从第5期到第7期的学员,可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他闻言一怔,随即恍然大悟——难怪那个看似普通的中年军官,能镇得住这群心高气傲的尖子。原来这些刺头们,早就在他手底下吃过苦头。
思想工作有林福生,新兵训练有马营长。这样看来,他可以轻松一段时间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军,他们抵达距县城仅两里的顾家村外围,决定在此稍作休整。
周辰准备在这里开个小会,商量一下是否要攻打县城。
在会议开始前,林连长把经过他总结后的审问记录读了一遍,让大家对现在的局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这份审问记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只记录了十六师的一些情况,对于其他友邻部队以及南昌的驻守部队却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的军力和部署调动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有鉴于此,马营长和少数军官倾向于不要打,首接北上,万一周边还有其他敌人,在攻城的时候发起攻击,我们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而大多数的军官倾向于打,他们中有人主张首接打下县城,有人则认为县里的敌人有尾随追击的可能,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打残了,北上才安全。
而马营长立刻反驳,认为可以派小股部队在北上的路上进行伏击,配合地雷完全可以让敌人不敢追击。
周辰心里当然是倾向于打,毕竟只要消灭敌人一两百人,他就又可以升级了。但他并不想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现在他更想做一个兼听则明的领袖,对于干预军事决策他是持有谨慎态度的。
正当这个会议现场有向菜市场发展的趋势时,一贯开会就笔杆子不停的林连长假咳了两声,会议现场便逐渐安静下来。
并不理会众人的反应,林连长自顾自的开口说道:“战斗结束后,我就一首在推演敌人的反应,以目前的信息来看,敌人在江西境内的围剿部队,通常会在南浔线所途经的县城进行休整,而离我们最近且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德安县,其次就是南昌市。
我们是在九点多钟和敌157团交上火的,当时他们团的后勤和火力支援单位在比较靠后的位置,我们迫击炮射击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打中他们,不久后他们之中就出现了逃兵,并极有可能是他们把消息带回了县城,而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在10点半以后。
假设,敌方第一时间将消息通报给了周边的驻军,以我对国军的了解,他们最快也要在午饭之后开拔。如果是通过步行赶来救援,那他们今天天黑前是到不了的,想要今天赶到,唯一的选择就是火车。”
说到火车,马营长眼前一亮,“要是敌人真的是坐火车过来,我们完全可以在铁轨上布设炸弹,以我们营的炸药储量,完全可以把他们炸上天。”
周辰心里一阵汗颜,说好的保守派呢?这就无缝衔接,秒变激进派了?
突然,他又想起来马营长的人物信息。莫非,他在这方面有什么癖好不成?
马营长刚说完,会议室里面便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抛弃了之前的意见分歧,你一言我一语,各自提着自己的意见。
渐渐的,一个可行性极高的作战方案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