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河沙(第3页)

 旁边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吭哧吭哧地又铲起一锹沙,喘着粗气道:“管他呢!周司令给钱痛快,比咱刨那几亩薄田强多了!堆就堆呗,堆成山都行!横竖不是挖坑埋咱自己人……”他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捅了一下,示意他别乱说。 

 民工们低声议论着,手上的活计却没停。沙堆在雨前的湿润空气里,散发出浓重的土腥和水汽。他们不明白这些沙堆的意义,只知道这活计能换来急需的粮食,这就够了。 

 对于这类可量化的工作,周辰严格推行计件制——标准载重100公斤的手推车,每运满一车即可兑付一斤粮食。这般算法下,壮劳力日运数十车不过寻常,更有悍勇者竟能突破百车大关。 

 起初,百姓们望着滩头星罗棋布的土堆满腹狐疑:要是为了筑堤,何故土堆如此零散? 

 等到家家户户都开始吃上饱饭了,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周司令是在以工代赈,很快"挖土换粮"便成街头巷尾热议的善政佳话。至于说这个消息是谁放出来的,这很重要吗? 

 老百姓得了实惠,周辰得了积分,以后还可以顺势用这些土加固堤坝,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周辰从每吨河沙淤泥中获得的积分存在较大波动,主要取决于其中含有的金属种类和含量,平均约为6点。这些积分换算成粮食,足够一个家庭吃上五年,而他实际支付的报酬却只有10斤粮食。乍看之下,这样的剥削比维多利亚时代的工厂主还要黑心。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他还安排了许多没有首接收益的公共工程,工人的工资全靠这些高回报项目来补贴。综合计算后,利润率其实并不夸张。 

 更何况,这些盈余最终都转化为了军费开支。就像原世界很少有人会抱怨香烟定价过高,毕竟这些资金最终都用于国防建设,变成了一枚枚的炮弹、一架架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