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没钱了怎么办?接着印(第2页)

 周辰利用手中丰厚的底牌,在英德两大强权的夹缝中,玩转得风生水起,换来了长远的利益。 

 别看但凡是工业产品周辰都可以兑换,而且价格还不贵,但问题在于周辰只有一个人,他兼顾不来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盘子。 

 尤其是考虑到全国统一之后,那需要的物资更是一个海量,他必须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军事上。¨b/x/k\a~n.s`h*u_.¨c.o\m. 

 而且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完全可以让百姓生产,他发行那么多的货币,也终归是需要回购一些物资来活跃这个市场。 

 毫无疑问的讲,接下来的周辰,要走一条依靠国有企业、军方订单和基建工程拉动经济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厂来生产各类轻工业产品,而山东本土没有这么多的人才。 

 解决的办法,一个是从平津地区招募人才,既有抗日的大义,又有丰厚的薪资,效果应该会不错。 

 另一个办法,就是把军中的高文化群体进行转业,让他们去充当工程师,但是这样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就是说目前没有大的影响,到了未来大规模扩军的时候,这些人都会是新部队的指挥官的最佳人选。所以,这样做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于是便有了今天和德国人的谈判,周辰从他们手上要来一些工业援助和技术指导,专门带来的机器都是附带的,周辰最缺的是他们的技术人才。 

 为了让他们尽快安排技术人员前来山东,周辰首接豪气的递给了他们一张汇丰银行500万英镑的支票,算是后续工业援建的预付款。 

 眼前的德国人自然认为这是卖青霉素磺胺赚来的,但其实这不是。周辰印刷了很多的英镑,这些都己经在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地过了一道手,俗称洗钱! 

 这才是他敢在德国人面前狮子大开口的底气,而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机器的问题都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进行工业建设的选址问题,眼下的山东最合适的便是青岛,这里交通非常便利,有胶济铁路连通济南,本身还是天然良港,一战前曾是德国的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德国的工程师对这里也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