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第一次东北空战(第2页)
日军的无线电呼叫声此起彼伏。分散的狼群开始向发现点汇聚,但集结需要时间。
护航指挥官通过无线电和手势,迅速调整防御阵型:
外层:30架 Bf 109 组成动态的“游猎屏障”。*w.a,n_z\h?e,n¢g?s¨h-u/k′u\.!c′o?m~他们分成多个灵活的小组,主动前出,迎向正在集结的日军先头部队。
他们的任务不是死守,而是主动出击,利用速度优势,在日军形成大编队前将其击溃或驱散。一场场小规模、高强度的空战在运输机群外围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范围内爆发。
内层:20架 Bf 109 紧密环绕运输机群,构成最后的“铁壁”。他们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截杀任何突破外层、企图靠近运输机的漏网之鱼。
精英飞行员的技术与装备优势在“游猎屏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常,Bf 109 编队以高速接近日军小股编队,在对方还未完成转向或爬升时,就己占据有利攻击位置。
一轮迅猛的掠袭后,不管战果如何,绝不恋战,立即凭借速度优势拉开距离,重新组织或寻找下一个目标。
能量战术这是对付双翼机的利器。Bf 109 从高空俯冲获得极高速度,发动攻击后,利用剩余速度立刻爬升回安全高度,让盘旋性能好的日军双翼机望尘莫及,只能被动挨打或躲避。
而那些技术精湛的精英飞行员们拥有着极高的射击水平,短点射高效致命。一架又一架试图集结或靠近的日军91式甚至更快的九六式,在 Bf 109 精准的火力下化作火球或拖着黑烟坠落。
而他们先进的无线电与高超的战术水平,也使得飞行员们拥有绝佳的态势感知能力,在空中能够高效沟通,相互支援。
当一组被多架日机缠上(虽然很难缠得住),附近小组会立刻高速驰援,用俯冲攻击解围。
尽管损失不小,日军依靠绝对的数量,终于有2个规模较大的编队,成功避开了外层游猎的拦截,大约有15架91式和5架九六式,从两个不同的方向逼近了运输机群核心区域!
“蓝队注意!十一点方向高空,九点钟方向低空!敌主力接近!拦截!拦截!” 内层警戒的指挥官声音冷静而急促。
最后的铁壁战术瞬间启动。负责不同方向的 Bf 109 编队迎头而上。高空编队利用爬升优势,抢占日军俯冲机群的攻击路线,迫使对方提前投弹或放弃俯冲。
一场激烈的迎头对射在高空展开,曳光弹在碧空中交织成死亡之网。一架九六式被迎面打爆,另一架 Bf 109 的机翼也被擦伤,但阵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