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一支支精干的小部队如同锐利的尖刀,迅速扑向晋城周边的各个县城与要隘。
他们的目标清晰而高效:彻底清剿盘踞在各地的晋绥军残余势力,瓦解为虎作伥的地主武装,拔除阎锡山在晋南乡村的根基。
大批的地主富商、贪官污吏被抄家、被公开审批,这个过程中自然积累了大量的浮财,其中许多粮食物资被他们分发给了平民百姓。
缴获的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用来充实军队,然而宝贵的金银财货却己经被提前预定给了先锋军。
这是为了获得工业援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周辰可不是慈善家,少量的工业机器可以当做谈判条件首接送。
但你想获得额外的工业援助,那就得用真金白银来换。
而在红军的高层眼里,与首接购买国外的整机设备相比,这笔交易显然极具性价比。
先锋军并非只是提供了机器设备,还提供了包括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技术教学和生产管理的一条龙服务,最终确保红军能够独立掌握这些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
这种系统性保姆式的工业转移,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设备本身。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这些先进的机器设备。
理论上,他们可以寻求“苏联老大哥”的军工援助。\求·书-帮, .更?薪~最.全′但现实是骨感的:苏联自身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对先进机器设备的需求如饥似渴。
其有限的、最尖端的产能首先满足的是自身庞大的建设计划,能分润给“小老弟”的份额本就稀少,且往往并非最前沿的设备。
更关键的是人才瓶颈——这一时期苏联工程师数量存在巨大缺口,其平均技术水平相较于更发达的工业国也尚有差距。
苏联连满足本国需求都捉襟见肘,派遣高水平工程师长期支援红军,几乎是天方夜谭。
而红军对于那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机器,说实在的,真不怎么看得上。
他们在晋南的胜利,不仅带来了地盘,也缴获了阎锡山遗留的部分机器设备和一些本土技术人才。
西方列强那样的大工厂、机械化生产才是他们追赶的目标。
反正和先锋军的谈判还在进行中,可得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的打一下阎老西的秋风,给自己攒一笔储备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