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事后诸葛亮谋六郡,汉风昭烈谁敌手(第2页)

 

 “咳咳——”
 

 刘备轻咳,打断孔明、士元“细节之辩”,宏声道:
 

 “诸葛军师,庞长史,细节之处无须多虑!能克敌制胜,全赖文武同心!运筹惟幄之功,冲锋陷阵之劳,皆不可没!”
 

 随后。
 

 刘备又转向犹自呆滞的刘肃刘始:“二位叔父不必担忧,我既然敢征讨幽州六郡,便有征讨六郡的底气。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安顿好随我北上的数万士民,早日实施屯田,以免误了秋种。”
 

 刘肃和刘始这才从呆滞中缓过神来,皆不由赞叹了一声:“后生可畏啊!”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士子,两战两胜,还都打出了匪夷所思的战绩,这在刘肃和刘始的五十馀年人生阅历中,闻所未闻。,二^8·看\书-网\ ′已?发`布/最*薪¨彰+截*
 

 至此,二人心中忧虑尽去。
 

 身为涿县刘氏长辈,虽无刘备那般豪情,但始终为族人计长远。
 

 如今坦途已在眼前,族人若能全力襄助刘备,必能立下功名,再耀门楣!
 

 在得到了刘肃和刘始的肯定答复后,刘备便又派人将刘肃和刘始送至别院安歇。
 

 厅中只馀刘备与孔明、庞统畅快笑声。
 

 “恭喜将军!有涿县的刘氏族人相助,我等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安顿好数万士民,定能赶在秋种前将完成宿麦的种植。”诸葛亮语气兴奋。
 

 宿麦即冬小麦,因为需要隔年才能成熟,故而称之为宿麦。
 

 《四民月令》便系统的记载有宿麦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安排,其中“凡种宿麦,薄田宜早,肥田宜晚“的技术也延续了千年。
 

 或许因前世北伐饱尝粮匮之苦,重生后的诸葛亮对粮食极为敏锐——或以智谋筹粮,或力推屯田自给。
 

 眼下正值八月秋种,若迟至九月中,便只能播种些勉强充饥的救荒作物了。
 

 数万士民肯跟着刘备北上,那是信任刘备,若刘备不能解决数万士民的温饱问题,那便是愧对了数万士民的信任。
 

 如今这燃眉之急解决了,刘备的心头也是愉悦。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也为了给涿县刘氏再扬名,翌日一早,刘备便准备了祭祖之物,要亲回楼桑村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