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诸葛亮釜底抽薪,曹操的好大孙没了(第2页)

 

 “子经乃我刎颈之交,我便实话实说了。/第\一_看_书`网~ .无~错,内¢容·”刘备也自诸葛亮的分析中领会到了要义,转对牵招道:“我欲成大事,立大业,子经可愿助我?”
 

 牵招心头震惊更甚。
 

 其实在方才刘备与诸葛亮的谈话中,牵招就隐约听出了不对劲,但由不敢肯定。
 

 而此刻,刘备直言大志,证实了牵招的猜测。
 

 “那大将军”牵招是袁绍征辟的从事,对牵招有恩义而无仇怨,即便是刘备相邀,牵招亦不免迟疑。
 

 牵招为人最重恩义。
 

 昔年十常侍之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乐隐尸身,载其还乡。中途遇到山贼截道,史路等人四散逃走,唯有牵招垂泪恳求,最后连山贼都被牵招的义气感动,放其离去。
 

 可见一斑。
 

 刘备亦知牵招为人,故而也不愿欺瞒牵招,如实道:“我并非要让子经弃大将军而助我,而今我与大将军皆是为了辅佐天子、安定万民,子经只需在职责范围内助我即可。至于今后,若我与大将军起了冲突,我必不会让子经为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刘备当年便因公孙瓒和刘虞起冲突而陷入两难之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逃避,自然不愿因此而让牵招为难。
 

 若是旁人,刘备必不会说得如此直白;但眼前之人是牵招,刘备不愿刻意隐瞒。
 

 牵招暗暗松了口气:玄德还是当初那个重情义的玄德。
 

 遂又道:“若是职责范围内,我定会竭力以助玄德!我虽不懂天下大势会如何演变,但却深知大势洪流不可逆改,即便强如公孙瓒亦是自焚于易京,徜若大将军最终为大势洪流所吞,还请玄德能看今日恩义护其一脉。届时,我亦愿与玄德共图大业。”
 

 刘备大喜,握着牵招的手道:“有子经这话,我便放心了。”
 

 牵招的想法跟田丰相似:只要袁绍还在,便不可能另投新主,哪怕是刎颈之交刘备也不行;袁绍若不在了,只要刘备能善待袁绍的子嗣旧部,便可投效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