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诸葛亮两全之计,弥补携民渡江之憾(第2页)

众人皆笑,尽在不言中。

笑声过后,诸葛亮又肃容而道:“沮授去了邺城,亮料其定可将邺城众将吏家眷带出。然而带出家眷最是简单,掩护其抵达安全之地最是困难。若是袁尚及邺城将吏家眷都出了城,城内士民亦会惊惶而逃,沿途诸县官吏士民定也会闻讯加入。及至邯郸时,恐怕其众不会下于十万。”

刘备亦是凛然:“邺城到邯郸百余里,袁尚若轻装简从,急急而奔,一夜便可抵邯郸,但携老弱家眷,日行不会超过二十里。而曹操击败审配后,快则一日便可追上。”

两年前曾将下邳之民带入涿县,个中辛苦,刘备深知;而沮授这番前往邺城,要面临的辛苦比刘备将下邳之民带入涿县时更甚。

尤其是曹操的追兵,会成为沮授面临的最大挑战。

诸葛亮又拱手道:“主公勿忧,亮会亲入常山统筹接应之兵。”

此番决定,诸葛亮并非是无的放矢。

刘备虽然文武众多,但能统筹十万人以上军民的,唯有诸葛亮一人能成事。

下意识的,诸葛亮想到了记忆中刘备携民渡江的往事。“曹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当时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尚未完全成长起来,面对这等险恶的困境,几无还手之力。

而今,事后诸葛亮磨砺数十年,在统筹十万以上的军民上已有了心得,一国丞相,统筹的何止十万人!

面对相似的困境时,诸葛亮亦想求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倘若能让邺城将吏家眷及加入的士民百姓脱离曹操的虎口,刘备在河北的声望将会超过袁氏。

而得了邺城的曹操,只能将邺城视为军事重心,而无法视为政治重心。

故而这次,诸葛亮得亲自走一趟常山!

刘备不愿过度劳累诸葛亮,心忧道:“士元亦在卢奴,何须军师亲往?军师在涿县已经够疲累了,再舟车劳顿,耗费心力,我于心不忍啊。”

诸葛亮拱手再拜:“主公心意,亮深感恩怀。然而此役关乎河北民心所向,士元虽智,但不通晓常山地理民情,更未统筹过十万流徙之众。非亮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