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孙乾能言善辩,说渤海太守归附刘备
游说了张陟和袁荣后,孙乾只在乐成呆了一日,又急赴百里外的南皮。
渤海太守徐勋曾为袁绍的从事中郎。
昔日刘协东归时,袁绍因麾下谋士意见不一,且忙于讨伐公孙瓒、臧洪等人,未能及时行动。
而曹操则听从荀彧的建议,派曹洪率兵西进,欲迎刘协;袁绍恼怒曹操擅迎刘协又无法阻止,只能派徐勋委托曹操代为迎驾。
相较于张陟和袁荣,徐勋虽然担忧在邺城的家眷亲朋,但对归附刘备心有疑虑。
徐勋曾亲眼目睹过曹操及其麾下文武在决策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执行上的果断坚决,时常担心曹操会成为袁绍的心腹大患。
官渡之战后,袁绍由盛转衰,徐勋又曾私下与心腹讨论,认为能定天下者非曹操莫属。
故而当孙乾送来刘备的书信后,徐勋并未如张陟和袁荣一般以归附刘备为幸事。
“公祐先生。”徐勋放下书信,语气中带着审视:“左将军书信,拳拳之心,徐某感佩,派兵接应邺城将吏家眷,确也为仁厚之举。只是.”
徐勋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孙乾:“恕徐某直言,观今天下大势,曹公尽收中原腹地,雄兵悍将云集。官渡一战,虽因坑杀之失稍损名望,但其根基未伤,反吞袁公精兵钱粮。此番再图河北,又倾力而来,以邺城今日之势,城破恐只在朝夕之间。左将军虽然占据部分幽并之土,但根基初立,兵微粮薄,如何能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多精兵猛将的曹公争锋于河北之地?诚如左将军信中所言,曹公行事或有酷烈,然其横扫宇内之势,已非人力可轻易阻挡。徐某愚见,天下之局,归于曹氏者,十之七八矣。”
孙乾并未因徐勋的直言而忿忿,神色从容:“徐府君深谙大局,所忧不无道理。然而乾所观之势,与府君稍有不同。”
“愿闻高论。”徐勋伸手示意。
“其一,在于民心。”孙乾目光灼灼:“曹操挟大胜之势席卷河北,其力诚然雄浑。然而力之盛,需以德维系。官渡坑杀七万降卒,此非战杀,乃戮降!此事如烈火燎原,已然灼尽河北士庶之心。纵使其能凭借兵威克邺城、服郡县,此怨恨已成痼疾,深入骨髓。左将军之所为,非意气之争,乃是承天下大义、顺百姓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