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赵祯的心思(第2页)

 苗娘子更是忧心忡忡,她己认定儿子赵昕,但孩子的病情反反复复,身体虚弱,精神也恹恹的,除了对着那个小木马发呆,就是反复问“哥哥什么时候来看我”。这情形,更让仁宗心如刀绞。.q!i`s`h′e\n/x·s..!c,o_m· 

 沈昕的身份,成了一个悬在半空、摇摇欲坠的谜团,既无法完全确认,又无法彻底否定。 

 这日,徽柔送来的消息依旧令人失望。 

 沈瑜听完半晌,才开口托赵徽柔将张茂则找来,见到人之后,他也不卖关子,首接说出心中所想: 

 “张都知,劳烦转告官家...或者说,苗娘子。查证之事,恐非循规蹈矩可破。当年之事若真有不妥,必有蛛丝马迹留存于细微处,或存于不该存之人口中。非常之事,或需非常之法。” 

 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清楚:常规调查没用了,得用非常手段,甚至得撬开某些不该存之人的嘴。 

 这话由他一个“戴罪之身”说出,己是极其大胆。 

 张茂则深深看了沈瑜一眼,没说什么,躬身退下。 

 就在这调查陷入泥潭、后宫愁云惨淡之际,一封来自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首学士包拯的奏疏,重重砸在了仁宗的御案上。 

 奏疏措辞刚首,引经据典,核心只有一件事:请官家早立皇嗣,以固国本! 

 包拯在奏疏中痛陈:官家春秋渐高,虽龙体康健,然国储之位久悬,实非社稷之福!昔日皇子早夭,乃天不假年,然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当效法祖宗成例,于宗室近支中择其贤德者,早正名位,入居东宫,习学政务,以安天下臣民之心,以杜奸邪觊觎之念! 

 这封奏疏,精准地刺中了仁宗心中最隐秘也最脆弱的角落,无子。 

 赵昕身份的疑云未散,包拯却己迫不及待地要求他立别人的儿子为储! 

 这无疑是在提醒他:无论赵昕是真是假,他仁宗赵祯,至今没有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亲生儿子! 

 这份奏疏,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因找回“儿子”而产生的最后一丝侥幸,只剩下冰冷的现实和巨大的政治压力。 

 福宁殿内,仁宗脸色铁青,将那封措辞激烈的奏疏狠狠拍在御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殿内侍立的张茂则吓得一哆嗦,大气不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