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殿内献策(第3页)

 他一边说,一边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那份侬智高的奏疏, 

 “至于这侬智高...逃入大理,确实令人如鲠在喉。兴兵讨伐,非上策啊...” 

 仁宗果然被吸引到了侬智高的问题上,胸中那股对襁褓案的怒气被曹佾的话暂时压住,转为对边患的烦躁。 

 他没好气地问:“那依国舅之见,该当如何?难道就任由这逆贼在大理逍遥快活?我大宋颜面何存?!” 

 曹佾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微微侧身,目光“不经意”地投向了旁边一首沉默的沈瑜,脸上露出一种“哎呀这里好像有个聪明人”的恍然表情,语气带着点商量的口吻: 

 “这个....沈公子素来机敏,常有出人意表之策。不知对大理之事,可有何高见?权当为陛下分忧,也换换脑子?” 

 最后一句“换换脑子”说得极其小声,带着点无奈,仿佛在说:查皇子旧案查得头都大了,换个“轻松点”的题目想想吧。 

 殿内的气氛,因为曹佾这带着点“苦中作乐”的微妙语气和看向沈瑜的“求助”眼神,竟缓和了一丝。连跪在地上的张茂则都忍不住悄悄抬了下眼皮。 

 仁宗的目光也随之落到沈瑜身上,带着期待,这小子,能献酒精,能当街刺杀,能养大皇子,脑子确实和常人不同。 

 沈瑜看着曹佾那副“甩锅”加“转移注意力”的做派,再看看仁宗那混合着烦躁和期待的眼神,心里翻个白眼。 

 这曹国舅,真是人精中的人精,甩得一手好锅,还顺便给自己递了个梯子。他清了清嗓子,怎么说呢,这题我会。 

 “官家,”沈瑜开口,声音平稳,“兴兵讨伐大理,劳民伤财,确非良策。大理段氏,所求不过偏安一隅,保其富贵。侬智高,于他们而言,非但不是祥瑞,反而是个烫手的山芋,一个随时可能引来我大宋怒火的引子。”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抛出了一个让仁宗和曹佾都愣了一下、继而觉得匪夷所思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