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举贤不避亲(第2页)
“殿试这三篇文章,哪一篇不是真才实学?哪一篇不是力压群伦?难道就因为他是驸马,有这份尊贵的身份,反而要埋没他的才华,压低他的名次?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他激动地指着沈瑜的卷子:“看看这篇《民监赋》,这份见识,这份对官家仁政的理解,哪个考生能做到?这难道是靠驸马身份能写出来的?还有这《巽命论》,是何等通透的见解?”
“点他为状元,正说明官家取士,唯才是举,不避身份!这才是最大的公平!最大的公信力!若因避嫌而黜落贤才,那才是真正的徇私,真正的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富弼据理力争,掷地有声。-求~书_帮- *首,发!
文彦博似乎没想到富弼会这么反对他,因为二人关系一首挺好。
甚至本来还一起逼宫仁宗立赵宗实来着...
虽然错愕,但还是解释道。
“富相所言,亦有其理。然,老夫所虑者,乃人心,乃物议!状元之名,太过耀眼。驸马身份,又太过敏感。两相结合,极易授人以柄。”
“为朝廷大局计,为官家清誉计,老夫认为,沈瑜才学虽高,但点其为状元,实非上策。不若置为第二,既显其才,又全其名,岂不两全?”
“第二?”富弼几乎要气笑了。
“文相,沈瑜的文章明明是最好的!凭什么要把最好的位置让出来?就为了避那嫌疑?这是因噎废食!朝廷取士,若处处顾忌流言蜚语,畏首畏尾,还谈什么唯才是举?谈什么野无遗贤?沈瑜是驸马不假,但他的才学,配得上这个状元!避亲?我看是避贤!是惧谤!”
两位宰执重臣,一位从政治影响和舆论风险出发,主张避嫌,一位从才学本身和取士原则出发,力主唯才,争锋相对,互不相让。
王珪和其他阅卷大臣一时也难以插话,气氛僵持。
一首沉默倾听的仁宗,目光掠过另一份卷子,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拿起那份卷子,正是林希的。
“林希此人,”仁宗倒是把话题转移开了,打破了僵局。
“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辞藻不可谓不华丽,典故不可谓不渊博。然,字里行间,总透着一股子....怨望之气!尤其在这篇论里,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愤懑不平,格局太小!朕不喜!”
仁宗放下林希的卷子,目光再次回到沈瑜的卷子上,他显然也在权衡。
沈瑜的才华和文章,他极为欣赏,尤其是《民监赋》中对自身仁政的精准概括和拔高,让他非常受用。
《巽命论》的见解也让他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