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臣沈瑜,愿往。(第2页)
作为首相,他考虑得更深,既要维护国体,也要避免战端。
包拯也出列道:“官家!臣以为,辽主此举,意在试探!试探我朝底线,试探官家之决心!若因其一纸恫吓便屈从其无理要求,则其气焰必将更加嚣张,日后所求,将永无止境!国威不立,何以慑服西夷?臣请陛下,坚守立场!”
仁宗赵祯只是深深看了他们一眼,并未说话。,6/1′k^s¨w′.`c\o′m,
北宋一朝,就没有一个皇帝不怕契丹的,就算是赵匡胤,一开始也是打算买回燕云十六州的。
宋对辽的胜仗都集中在澶渊之盟前,并且屈指可数,这之后哪怕是宋金灭辽的战争,也只有几场小规模胜利。
赵光义在高粱河大腿中箭,首接狂逃,彼时的辽将耶律休哥也受伤三处,两人都无法骑马。
结果就成就了一人坐驴车狂逃,一人坐车狂追的名场面。
可惜赵光义驾车水平一流,耶律休哥根本望尘莫及。
有多一流呢,从高粱河到涿州,将近两百公里,赵光义只用了一晚上就跑到了,辽国的骑兵都追不上。
后面到了真宗赵恒,澶渊之战中,辽军主帅萧挞凛都被床子弩射死了,他才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之下才敢御驾亲征。
这些至今都不过五十多年,前两任皇帝尚且如此,现在就要求仁宗对辽展开强硬态度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垂拱殿内一时静极,沈瑜心知,自己给老丈人分忧的时候又来了。
之前是使者那么一提,态度也一般,拒绝也无所谓。
但是这次是耶律洪基发了国书,再拒绝确实不好看了。
大家其实心里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让沈瑜去出使一圈算了,双方面子,里子都好看。
现在朝臣们极力反对,那是因为他们不敢做第一个答应的人,要不史书上可得遗臭万年。
仁宗内心怎么想?自然也想答应啊,前两任皇帝对辽的军事失利,本就让他没有信心,何况他自己也知道现在连西夏也打不过啊。
如果真惹怒了耶律洪基,不排除两面受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