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引君入瓮(第2页)
整个过程,耶律仁先的态度不冷不热,保持着辽国重臣应有的威严与距离感,对沈瑜的言辞应答也只是微微颔首,不做多余评价。
这正是沈瑜所需要的,赶紧把正事搞定,才能提出回宋的要求。′s′y?w?b+o~o!k..,c,o*m_
同时沈瑜心知肚明,耶律仁先不过是耶律洪基抛出来的一块问路石和缓冲带。
这位老将看似中立,实则代表着辽帝的意志。
沈瑜配合的扮演着使臣的角色,绝口不提任何敏感话题,尤其对昨日的金刀计更是讳莫如深。
谈话接近尾声,耶律仁先端起茶杯,状似无意的开口:“沈学士博闻强识,对史事见解独到。昨日观鹅台之言,陛下颇为触动。”
他点到即止,默默观察着沈瑜的反应。
沈瑜微微欠身:“仁先大人谬赞。昨日失言,引喻不当,己蒙陛下宽宥。史海钩沉,不过镜鉴,只愿两国盟好,永息兵戈,方不负此行使命。”
耶律仁先深深看了沈瑜一眼,不再多言:“沈学士深明大义,甚好。交割事宜既己议定,便请学士安心在营中休憩,待陛下旨意。”
沈瑜回到帐中,便开始缓缓收拾起行礼来,无他,回宋己经可以提上日程了。
耶律洪基派耶律仁先来,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沈瑜种下的猜忌己经破土而出。
他确实后期有些昏庸,但是此时是刚登基的时间,哪儿来得及昏庸啊?
所以他这一行为的动机很是明显,便是引君入瓮。
枢密副使耶律乙辛,几乎在耶律仁先见沈瑜的同时,便收到了心腹的密报。
傍晚时分,耶律仁先处理完公务,略显疲惫。
乙辛恰巧来访,脸上堆着关切的笑容:“仁先兄辛苦!接待那南朝使臣,想必费了不少唇舌吧?来来来,老弟这里有好酒,陪兄长小酌两杯,解解乏!”
耶律仁先虽知乙辛为人阴险,但同僚之间,表面功夫还是要做。
加之确实疲惫,便没有推辞。几杯烈酒下肚,帐内气氛轻松了些。
乙辛刻意避开敏感话题,只谈些风花雪月和无关紧要的朝务,言语间极尽恭维之能事,将耶律仁先捧得颇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