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赵祯的小聪明(第3页)

 左右不亏。 

 他只想维持表面的平衡,在自己还撑得住的时候,把这艘破船勉强开到儿子手上,至于船底漏不漏水? 

 那是下一任船长的事了。 

 这种既要...又要...的帝王心术,在赵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想要变革带来的好处,却不想承担变革带来的阵痛和风险。 

 他敏锐看到了问题,却缺乏壮士断腕的魄力,只能用这种看似稳妥,实则处处掣肘的小聪明来迂回。 

 最最最主要的是,老早之前王安石就常常上书关于本朝积弊己久的事情,赵祯也深知沈瑜跟王安石关系好。 

 现在回想来,很明显的就是赵祯的小计谋。 

 赵祯,虽然名为宋仁宗,但是他真的很会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别人。 

 举个例子,张山甫口中的家父,张尧佐。 

 就算包拯吐沫都到了脸上,但是如何?张尧佐不还是成为了宣徽使? 

 为什么?因为对于士大夫们来说,有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狄青要做枢密使。 

 这事儿出自赵祯著名的一次硬气事件。 

 记载他要让狄青当枢密使,庞籍寻思着拖一拖,说到中书省议。 

 结果赵祯首接把门一关,说自己就在这儿等,就在这出结果了再走。 

 但是其实赵祯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张尧佐亦除宣徽使。 

 除,即为授予官职的意思。 

 这就是很明显的把狄青当做张尧佐的挡箭牌! 

 所以沈瑜心里也跟明镜似的,那你要这样,我就要把张山甫或者曹家拉下水。 

 但答案也很清晰,赵祯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会拒绝沈瑜。 

 但沈瑜终究还是存了一份希望。 

 如果赵祯同意张家或者曹家加入,就算危险再多,让自己在史书上名声再臭,也要豁出去帮他做这个摊丁入亩。 

 如果赵祯不同意的话。 

 那就按他的心思徐徐图之,一切静待赵昕上位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