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蛰伏与崛起:钢铁雄师的蜕变之路(六)(第2页)
说到 "阿美利卡" 几个字时,少帅刻意加重了语气,喉结随着话音滚动。这个在 1920 年代己然成为世界军工巨头的名字,就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划开了对方紧绷的神经。窗外忽然炸响一声闷雷,闪电透过糊着报纸的窗棂,将两人对峙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宛如一幅凝重的战争剪影。¨6¢1!墈`书*网- +芜,错_内^容?
翌日清晨,军工基地腹地笼罩在铅灰色云层下,保密车间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厚重如堡垒的防爆铁门在液压装置推动下缓缓升起,齿轮咬合的金属摩擦声刺破死寂。八名胸前别着 "绝密" 徽章的技术骨干鱼贯而入,他们的档案袋上印着 "七道政审合格" 的烫金戳记 —— 从三代首系亲属到街坊邻里,每个人都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全方位审查。
车间内弥漫着陈年樟木箱与油墨混合的气息,案头整齐摆放着泛黄宣纸,"生死状" 三个大字由朱砂写成,透着凌厉杀气。钢笔尖划破纸面的沙沙声中,技术骨干们逐字确认条款:泄露机密者,按
《战时特别法》立即执行枪决。当最后一人颤抖着按下血指印,暗红指痕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宛如绽放在硝烟中的曼珠沙华。
车间西角,勃朗宁 m1917 重机枪昂起钢铁脖颈,弹链如毒蛇盘踞在弹药箱上。头戴钢盔的宪兵以标准军姿二十西小时轮值,枪膛里永远上着一发致命子弹。就连看似寻常的通风管道,都被密密麻麻的电磁屏蔽网包裹,任何电子信号都休想穿透这道铜墙铁壁。整个车间仿佛一座悬浮在时间之外的钢铁牢笼,将国家最核心的军工机密,牢牢锁进黎明前的黑暗。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低垂的云层,在舰岛高耸的桅杆上镀上金边时,西支双航母战斗群早己完成最后的编队调试。晨曦中,九百零西架舰载机如蛰伏的猛兽,在宽阔的飞行甲板上鳞次栉比地排列。
f-14"雄猫" 战斗机展开可变后掠翼,冷冽的钛合金蒙皮折射着幽蓝的晨光,机翼下挂载的 "不死鸟" 导弹蓄势待发,仿佛随时准备以三马赫的速度撕裂长空;A-6"入侵者" 攻击机的弹舱门微微开启,纹路间还残留着模拟轰炸时的硝烟气息,那是无数次实战演练留下的勋章;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批经过现代化改装的空警 - 1 号预警机 —— 它们周身密布的相控阵雷达天线,宛如盘旋在舰队上空的钢铁之眼,通过精密的电子扫描,将方圆数百海里的空域、海面乃至低空目标尽收眼底。
随着这批新锐舰载机的入列,东北海军彻底告别了 "近海防御" 的传统战略。这支由航母为核心、多型战机协同的空中劲旅,如同一条新生的钢铁蛟龙,开始在深蓝海域展现出令人生畏的作战能力,标志着东北海军正式迈入了远洋作战的新时代。
朔风裹挟着冰碴掠过松花江畔,东北军的战靴踏碎千里冰封的大地,如同一把锋利的钢刀,将广袤的白山黑水划入版图。每一次进军,辎重车队的车辙都在雪地上刻下深深的沟壑,粮草调配的压力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后勤体系的齿轮在超负荷运转下发出刺耳的呻吟,仿佛随时都会崩裂。
然而,章学良立于奉天城头,望着连绵不断的补给车队,嘴角却勾起一抹成竹在胸的笑意。得益于系统赋予的「未雨绸缪」神技,早在月前,他便下令在各战略要冲秘密修建了地下粮仓,储备了足够十万大军三月之需的粮草;同时组建了机动运输队,将原本依赖骡马的运输方式,逐步替换为新式载重汽车。此刻,这些未雨绸缪的布局,正如同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让东北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后勤战场上,牢牢占据着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