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岁末惊雷:战火前的最后安宁(五)
寒铁打造的枪栓拉动声在空旷仓库里回响,崭新的突击步枪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b\q′z~w?w·._n\e·t?这些采用工程塑料护木、内置光学瞄具的新式武器,如同沉睡的钢铁猛兽,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当军械员掀开防尘布的瞬间,他的指尖触碰到枪身的磨砂纹理,仿佛触碰到了一个新时代的脉搏 —— 那些扛着 "老套筒" 穿越枪林弹雨的岁月,终将在这金属与科技的碰撞声中成为历史。
但真正令他瞳孔震颤的,是墙角那排整齐划一的弹药箱。箱盖上清晰印着的 "7.62mm"和“5.8mm” 字样,像一组打开战略密码的钥匙。记忆突然被拽回以前深秋的血色黄昏,连绵阴雨中,后勤骡马队深陷泥潭,士兵们肩扛手推地运送着大小各异的弹药箱。某个高地争夺战的惨烈画面突然在眼前炸开:一名年轻士兵握着卡壳的汉阳造,面对端着三八大盖冲来的敌人,只能举起刺刀迎敌。飞溅的血花中,散落满地的 7.62mm、6.5mm 子弹壳,如同无声控诉的墓碑。
此刻指尖摩挲着统一规格的黄铜弹壳,他忽然意识到这毫米级的变革,实则是撬动整个战争机器的支点。当所有步枪都吞吐着相同口径的弹药,意味着后勤补给线将化作精密运转的齿轮,意味着每一名战士都能在枪膛中找到最可靠的伙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用标准化的利刃,斩断横亘在胜利之路上的后勤枷锁。
系统空间里面,那夜幕笼罩下的二十座弹药工厂宛如蛰伏的钢铁巨兽,探照灯刺破雪幕,将厂区切割成棋盘般的光区。冲压机活塞每一次起落都震颤着冻土,与传送带齿轮咬合的嗡鸣碰撞出雄浑的工业交响。铜料在 1200c熔炉中化作赤红的流体,模具闭合时腾起的白烟里,步枪子弹的铜壳正以每分钟 300 发的速度被挤压成型 —— 那些精密的凹槽与刻痕,都是弹道专家用三个月测算出的最优解。¢x_i¨a¢o+s!h~u\o,w`a!n!b_e?n¢..c,o-m′而且为了减少后勤压力,东北军所有手枪子弹都统一成9x19mm口径;步枪子弹也全部都统一成7.62x39mm中间威力弹、?7.62x54mm全威力弹以及?5.8x42mm小口径弹和12.7x108mm反器材大口径弹西种口径;轻重机枪的子弹统一成7.62x54mm和12.7x108mm两种口径;冲锋枪子弹统一成9x19mm手枪弹。
车间二层的恒温房内,技师们戴着麂皮手套,将硝酸纤维素推进压弹机。手枪弹药的流线型弹体在抛光轮下泛着冷光,如同被驯服的獠牙;机枪曳光弹链的制作则更显精密,磷粉与火药的配比需要精确到毫克,才能确保燃烧轨迹在夜间撕开敌军防线。每完成一道工序,检验员就用卡尺丈量弹体首径,游标刻度稍有偏差,整箱弹药便会坠入报废滑槽。
当朝阳第三次染红烟囱时,十万发弹药己裹着油纸,安静躺在印有 “弹药” 字样的防潮木箱中。这些木箱将来都将通过地下滑道汇入货运站台,趁着晨雾搭乘涂着军用标识的列车。铁轨在雪野下延伸,将带着余温的弹药输送至三百公里外的地下兵站。月光掠过车厢接缝处渗出的机油,恍惚间,那些沉默的木箱仿佛化作东北军血管里流动的钢铁血液,只待某个时刻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