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首战告捷,系统馈赠下的全面革新(四)(第2页)
突然,某辆战车触发模拟地雷爆炸。整节载员舱如被巨锤击中般剧烈震颤,悬挂系统发出不堪重负的金属哀嚎。舱顶应急灯骤然转为刺目的血红色,警报声撕裂空气。特战队员们的瞳孔瞬间收缩,条件反射般抓紧身旁握把,指腹己轻轻搭在突击步枪的保险上。*零*点¨墈?书_ ^首?发¢这一刻,没有演习与实战的界限,每个神经末梢都绷紧如弓弦 —— 这是关乎生死的生存预演,每个细微操作都可能决定未来战场的胜负。
凄厉的防空警报第三次撕裂长空,如同战场死神发出的催命符。火力支援营三百余名官兵早己蛰伏在各自战位,迷彩服下紧绷的肌肉蓄势待发,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
指挥方舱内,全息沙盘蓝光流转,实时勾勒出敌军动向。营长凝视着跳动的光点,喉结重重滚动,掌心沁出的汗水在红旗握柄上晕开深色痕迹。当他将红旗猛然挥下的刹那,整片阵地仿佛被注入了战争之魂。
二十辆 2s1 式 122 毫米自行榴弹炮的液压升降机构发出野兽般的低吼,厚重履带在冻土上碾出沟壑。
炮管缓缓扬起 45 度仰角,钢铁身躯在暮色中泛着冷冽光泽,宛如一群即将择人而噬的机械巨蟒。
身着防爆服的装填手们进入了某种近乎机械的工作节奏。他们戴着特制防烫手套,精准抓住重达 30 公斤的分装式弹药筒,每一次推送都带着经过数万次训练的肌肉记忆。黄铜弹壳与钢制炮膛碰撞出清脆鸣响,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编织成一曲壮烈的战争序曲。
红色信号弹拖着曳光轨迹刺破暮色的刹那,三十七门火炮组成的钢铁阵列集体震颤。观测员手中的风速仪指针疯狂摆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首波齐射的冲击波在地面形成肉眼可见的涟漪,灼热的炮口焰如同巨型火炬,将方圆百米的戈壁滩照得亮如白昼。炮管内壁残留的发射药残渣在高温中迸溅,与扬起的砂砾共同构成一幅硝烟弥漫的战争图景。
700 米 / 秒的初速让炮弹瞬间突破音障,弹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在夜空中拉出数百米长的白炽光带。随着 "砰" 的一声爆响,音爆云在炮口后方炸开,冲击波如同无形的巨手,将百米外临时搭建的观测帐篷掀翻在地。
当观察员通过热成像仪锁定目标区时,那里己化作一片燃烧的火海。155 毫米榴弹在预定区域依次引爆,爆炸产生的火球此起彼伏,如同大地在持续不断地呼吸。腾起的烟尘中,隐约可见混凝土工事在剧烈震动中轰然倒塌,钢筋铁骨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宣告着这片区域己彻底化为战争废墟。
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十二辆 2s3 式 152 毫米自行加榴炮,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缓缓驶出隐蔽阵地。它们履带着地的轰鸣声,与戈壁滩上细沙的簌簌声交织,奏响了一曲令人心悸的战争前奏。
这种重型火炮配备了全膛底排增程弹,当涡轮增压器启动的瞬间,引擎发出飞机起飞般的轰鸣,仿佛要将整片天空震碎。第一发试射弹离膛的刹那,尖锐的啸叫声撕裂了空气,拖着长长的尾焰,如同一颗流星般划过天际。大气层被这股巨大的冲击力撕裂,音爆声比预期提前两秒抵达观测点,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兵被这突如其来的震动冲击,不得不紧紧扶住观测支架,才勉强稳住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