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暗流涌动:再次活跃起来的倭国(五)(第2页)

 这句话如同一柄淬了毒的银匙,精准撬开汪晶畏心底那扇锈迹斑斑的铜锁。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记忆如潮水般裹挟着刺骨寒意涌来 —— 金陵城破时常凯申那封措辞冰冷的电报,字字如刀,将他苦心经营的政治资本剜得千疮百孔;重庆方面眼线传来的密报,暗示着金陵方面特务己在暗中编织罗网,绞索随时可能套上脖颈。?j!i.n-g?w+u\x¢s-.^c′o′m/ 

 案头的铜炉飘来沉水香,却掩不住他急促的喘息。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广州码头那些瘦骨嶙峋的士兵,他们攥着生锈的步枪,眼神里交织着对军饷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恐惧;听见赣省战场上溃兵们杂乱的脚步声,像无数根细针刺穿他的耳膜。“曲线救国” 的幌子在这一刻被血色浸透,成了他为背叛披上的遮羞布。 

 砚台里的墨汁泛起细微涟漪,倒映着他扭曲的面容。山本大佐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正将一式两份的协议轻轻推过檀木桌面,羊皮纸上 “华倭亲善” 的烫金字样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幽光。汪晶畏喉结上下滚动,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终究抵不过心底那团疯狂的执念:这不过是卧薪尝胆的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定能夺回一切。 

 他颤抖着拾起狼毫,笔尖悬在纸面三寸处迟迟未落。窗外惊雷炸响,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琉璃瓦上,惊飞了檐角栖息的夜枭。最后一笔落下时,墨渍在 “汪兆铭” 三字尾端洇开,宛如一朵永不褪色的耻辱之花。 

 协议的内容远比表面看起来更苛刻,充满了不平等的条款:倭国获得厦门港二十年的租借权,期间可以在闽江沿岸随意驻军,美其名曰保护 “侨民”;倭国企业独占闽省的铁矿和煤矿开采权,开采出来的矿产产品优先供应倭国本土,华夏只能在满足倭国需求后才能少量使用;汪晶畏政、府需公开承认倭国在湾岛和澎湖的 “合法地位”,并配合倭国在东南、亚的扩张政策,成为倭国的附庸。 

 作为交换,倭国承诺三个月内从湾岛派遣一个甲种师团的 “志愿军”,配备先进的坦克和重炮,协助汪晶畏 “肃清” 金陵方面的势力。这哪里是什么合作,分明就是一份卖身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