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新盟约的签订,难道要提前开启二次大战?(下)(第3页)

 大德意志联邦在签署盟约后,立即履行承诺,开始对代英、高卢、大毛国采取军事行动。在欧洲战场上,大德意志联邦的军队在即将获得新华军援助装备的鼓舞下,向代英、高卢控制的地区发起了进攻,牵制了两国大量的兵力。汉斯国的装甲部队进展迅速,很快突破了代英、高卢的防线,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大毛国更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一方面,他们要在高加索边境应对新华军和高加索联邦的联军;另一方面,还要防备大德意志联邦在欧洲方向的进攻。大毛国不得不从高加索前线抽调部分兵力回防欧洲,这使得他们在高加索的进攻势头受到了遏制。 

 新华军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强了在两大战场的攻势。国内的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线昼夜轰鸣,源源不断的新式步枪、火炮、坦克等武器装备被生产出来,为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坚实保障。 

 在东线大毛国战场,新华军通过铁路与公路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将三个集团军共计三十余万兵力秘密调往前线。装甲部队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快速机动,后勤补给车队紧随其后,确保士兵们的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充足。同时,空军部队也完成了机场的扩建与战机的部署,随时准备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南线的南亚东南亚战场,新华军采取水陆并进的调兵策略。在陆上,以摩托化步兵师为先锋,沿着边境公路快速推进,抢占战略要地;在海上,两栖作战部队搭乘登陆舰,从多个港口出发,向沿海重要城市和岛屿发起突袭。海军舰队在作战区域外围游弋,一方面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掩护,另一方面防止敌军海上力量的干扰。 

 太平洋海上战场,新华军则进行了大规模的舰队集结。航空母舰战斗群、战列舰编队、潜艇部队等纷纷驶向预定海域,形成强大的海上威慑力量。海军航空兵加大了对周边海域的巡逻力度,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随着兵力的逐步到位,新华军在三大战场布下了一张严密的战略大网,只待时机成熟,便向敌军发起雷霆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