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大德意志国的成立与北欧风云(下)(第3页)

 诺威首相约翰?路德维格?莫温克尔在会议上表示:“汉斯国的实力我们有目共睹,拒绝他们的要求可能会给诺威带来灾难。但大毛的军事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一旦卷入战争,我们的国土将成为战场,民众将遭受战火的蹂躏。我们必须谨慎权衡,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汉斯国要求,又能避免激怒大毛的方案。” 

 睿碘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则认为:“我们应该保持中立,避免卷入大国之间的冲突。但考虑到与汉斯国的经济联系,我们可以向分蓝提供少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允许汉斯国的非作战物资通过睿碘领土进入分蓝,但拒绝汉斯国军队过境。这样既不会彻底得罪汉斯国,也不会让大毛找到对我们用兵的借口。”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夜,双方就支援分蓝的方式、规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主张全面支持分蓝,与汉斯国站在同一战线;有人则坚持中立,只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还有人担心大毛的报复,建议拒绝汉斯国的要求。首到第二天清晨,会议仍未达成一致,诺威和睿碘高层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此时的欧罗巴,局势己经变得异常紧张。大德意志国刚刚成立,正积极扩充军备,寻求扩张;大毛向分蓝边境调兵,战争一触即发;诺威和睿碘在汉斯国的压力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代英、高卢两国则在一旁观望,试图维护自身在欧罗巴的利益。整个欧罗巴仿佛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因为一点火星而爆发。 

 1933 年 5 月 25 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欧罗巴大陆上,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大德意志国的成立,改变了欧罗巴的政治格局,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大毛是否会对分蓝用兵?诺威和睿碘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代英、高卢两国又会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局势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成为了牵动全球目光的焦点,也为欧罗巴的未来埋下了未知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