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一把火(第2页)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让所有人的头脑瞬间清醒。
狂喜退去,严峻的现实浮现在眼前。
“路总指挥说得对!”
钳工组的刘师傅第一个站了出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凝重,“就拿那根曲轴来说,我们几个老师傅轮班上阵,凭着几十年的手感,用特制的油石一点一点地磨,才勉强保证了那一根的零误差。可要是量产,这个最终精磨的工序,根本没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这活儿,太吃经验,也太看运气了!”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
“没错,活塞环的内切角也是,全靠手工打磨,稍不留神就废了。”
“还有高压油泵的柱塞偶件,那个配合间隙,差一丝一毫都不行,量产起来,废品率恐怕高得吓人!”
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摆上了台面。
这些都是在昨夜那场近乎疯狂的豪赌中,被所有人的热情和专注强行掩盖过去的问题。
此刻,它们重新浮现,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众人面前。
车间里的气氛,从刚才的狂热,迅速转为一种沉重的、面对挑战的寂静。
他们赢得了权力,却发现,真正的敌人,是技术本身。
然而,面对这足以让任何一个工厂技术科长都愁白了头的难题,路承舟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为难之色。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等到所有人都说完了,才缓缓地点了点头。
“大家说的都对。依靠人的手感,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工业化量产。”
他环视众人,平静地说道,“所以,我们必须让机器,去拥有‘手感’。”
让机器拥有手感?
这是什么话?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江建国在内,都愣住了。
路承舟没有过多解释。
他走到那台负责精磨曲轴的旧式外圆磨床前,那台机器的精度早已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昨夜的成功,全凭刘师傅那双巧夺天工的手。
他弯下腰,仔细地审视着磨床的导轨、砂轮主轴和刀架,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片刻之后,他直起身,随手从旁边的工具箱里,捡起一根白色的划线粉笔。
在众人困惑不解的目光中,他蹲下身,就在那片还算干净的水泥地上,开始迅速地勾勒起来。
他的手腕稳定而有力,粉笔在他手中仿佛活了过来。
一条条精准的直线,一个个流畅的圆弧,迅速在地面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却又充满了某种奇特机械美感的立体结构图。
那是一个谁也看不懂的、造型古怪的夹具。
它有着精巧的卡槽,一个带有微分刻度的调节旋钮,还有一个利用杠杆和弹簧原理设计的、结构巧妙的自动补偿机构。
“这是……”
江建国第一个看出了些门道,他俯下身,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的草图,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一个高精度、可微调的半自动定位补偿夹具。”
路承舟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用脚尖点了点图纸的核心部分,“将曲轴固定在这个夹具上,通过这个刻度盘,预设好磨削量。这个弹簧补偿机构,可以在磨削过程中,根据砂轮的损耗和金属的切削力,自动进行微米级的补偿校正。”
他抬起头,看向早已目瞪口呆的刘师傅。
“有了它,就不再需要您的‘手感’了。任何一个熟练的磨工,只需要按照规程操作,就能保证每一根曲轴的最终精度,都在误差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