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钢铁的逻辑(第3页)
刘师傅的声音,沙哑却无比清晰,“小王,计算一号连杆轴颈的相对坐标,注意偏心距是四十五毫米,相位角是零度。”
“老张,你负责校对一号和四号连杆轴颈的相位关系,一百八十度,绝对不能错!”
“老李,二号和三号轴颈的相位,同样是一百八十度,但它们整体相对于一、四号轴颈,偏转九十度。把这个空间关系想清楚了再动笔!”
他有条不紊地分派着任务,逻辑清晰,指令明确。
那个由路承舟强行植入他们脑中的“坐标系”思维,此刻已经被他彻底消化,变成了他自己的武器。
他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这个新体系最坚决的执行者与扞卫者。
这是一场比攻克缸盖图纸时,更为艰难百倍的战争。
但这一次,他们有了清晰的地图,和统一的语言。
即便前路依旧是地狱,他们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迈出第一步。
三号车间的两座孤岛,在各自的战场上,以一种惊人的默契,燃烧着同一个黎明。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路承舟却根本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战场。
他回到了自己那间简陋的办公室。
桌上,那叠《“强心”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又厚了几分。
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上,赫然多出了几份新的标题:《铸造成型工艺控制标准(失蜡法v1.0)》《铸件缺陷分析与预防手册》《热处理工艺曲线参考图集》《关键尺寸公差等级与检验规范》……
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来源于这个国家最匮乏、最前沿的工业知识。
他构建的每一个标准,都精准地指向了那两个战场上正在发生的一切。
他不是一个监工。
他是一个立法者。
他深知,用命令和恐惧,只能催生出短暂的效率。
而想要锻造出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现代化工业队伍,就必须为他们注入一个全新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标准”。
当夜幕再次降临,当铸造车间的熔炉在精确的控制下,终于达到了1400度的完美温度时,江建国亲自戴上了护目镜。
他没有让工人代劳,而是亲自握住了那沉重的、巨大的浇包铁杆。
滚烫的铁水被缓缓倾倒而出,化作一道璀璨的、金黄色的洪流,沿着预设的流道,精准地注入了那个崭新的、经过精密计算的石膏模具之中。
整个车间,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地盯着那道金色的光芒,直到它彻底灌满模腔,消失不见。
江建国缓缓放下浇包,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那炉铁水,给出它最后的审判。
这一次,它所承载的,不再仅仅是一个零件的成败。
而是一个旧时代的彻底死亡,与一个新世界的艰难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