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夫当关(八)(第2页)

——那些不忍听的歌、仍在谱的曲,本质上都是未愈合的伤口在低声呜咽。

罗绘锦也起身,表示自己也想好了一首诗。

大家都让他写出来。

想到总督的诗,于是他刻意避开历史苦难,返璞归真,从另外一个角度写。

他的诗是:

一死能教国难平,马前值得早捐生。

红颜若向升平老,未必君王不负盟。

这是从女性的角度想问题,红颜老了,也会被抛弃,点出了女性的悲剧命运。

此诗一出,在周遭看文化的女人们,纷纷举杯,要为这首诗浅酌一口。

罗绘锦有些不好意思,举杯还礼。

李端明点点头,也觉得写得好。

阮子清一看,两位写的都好,而且选择的角度也比较特殊。

思索一阵,便写出自己视角下的诗:

龙武军前尽楚声,贵妃死别已吞声。

无端又筑长生殿,不及新词唱《清平》。

阮子清是在批判明皇,说他在灾难后仍不忘奢靡,死不悔改。

这首诗,又惹得大家齐声叫好,举杯敬他。

此情此景,即便是阮子清,也难免心动,于是举杯痛饮。

看着三人竟想出三种不同的思路,顾梦麟心里佩服。

同时,他也想到了一个角度。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笑呵呵道:“我也有一首诗,就不用纸笔写,当众念出来。”

而后,他朗声念道:“明皇回马贵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诗里几分讽刺,几分怅然。

引发无数人叫好。

虽说和前面的角度上有区别,但顾学政的这首诗,依旧不失为借古喻今的佳作。

尤其是“终是”二字,最值得玩味。

似是要人们谅解明皇当日的处境,却又拿他和亡国之君相比。

妙哉,妙哉!

四个人写完之后,只剩下林让和庄毅。

林让笑道:“毅哥儿,你先。”

“还是林老先生先。”庄毅继续谦虚。

林让便不再推辞,当场咏了一首诗:

绮丽香山长恨歌,儿童争说马嵬坡。

何如乐府蓝田石,颜段千秋正气多。